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打通教育产业链 共创公益生态圈

  • 发布时间:2015-11-24 09:29:17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国家提出“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公益组织似乎获得了更大的发展机会。但中国教育公益组织的发展现状如何?在未来,教育公益组织应该如何应对挑战,并形成良好的行业生态——这是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以下简称真爱梦想)在第四届中国教育公益组织年会上探索和思考的议题。

  该年会由北京市西部阳光农村发展基金会、21世纪教育研究院、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中国扶贫基金会共同主办,多家机构提供支持,于日前在成都召开。

  教育公益组织多规模小

  《2014年全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数据显示,目前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所占比例仅为27%。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数千万留守儿童及流动儿童的困境。另一方面,应试教育在很多地方遇到了从“读书改变命运”到“求学负债累累”的情况;而职业教育的比例近4年来持续走低,与国家的政策导向1:1分配背道而驰。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理事长潘江雪指出,解决这些问题,仅靠政府教育部门推动是不够的,教育发展也亟待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教育公益组织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机遇。为此,她列举了一个数字:基金会中心网数据显示,2015年,教育领域基金会数量多达2078家,居于首位,较之第二位到第五位的其他类别基金会的总数还要更高。但另一方面,教育类基金会平均款物捐赠额仅为1350万元,扶贫类基金会数量为628家,位居第二,其平均款物捐赠额达到1790万元。而在参加此次年会的教育公益组织中,只有4%的基金会在年度教育公益支出方面超过1000万元。

  “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教育公益组织数量多,但未形成规模效应。”潘江雪补充道。

  “在助学领域,各类机构都更加关注软件特别是课程、教师培训和阅读。”

  本次年会的参与机构基本涵盖中国各个区域的教育公益组织,它们的发展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出当前中国教育公益的整体现状。真爱梦想在这次活动中,专门开发了一整套报名系统,建立了教育公益行业数据平台,通过对这些机构的大数据搜集,形成了教育公益行业图谱数据。

  潘江雪现场对数据进行了解读,她说,教育公益组织主要分布在3个区域,分别是西南地区、华北地区和华东地区。而东北地区注册的教育公益组织数量很少,与上述地区形成鲜明对比。就这些公益组织所在区域的需求调研显示,目前我国西南地区的受助孩子们的主要需求还是吃饭、穿衣、上学、关爱这类基础需求;而在华北地区,“上好学”的需求逐渐凸显。此外,与会的教育公益组织中,受助学生以义务教育阶段为主,大学生公益项目并不多。

  数据还表明,在教育公益组织中,业务量排在第一的是助学服务,第二是教师培训。潘江雪还指出:“硬件的投入已经不再是教育公益组织关注的重点,在助学领域,各类机构都更加关注软件特别是课程、教师培训和阅读。”

  联结利益相关方构建生态圈

  年会现场,潘江雪提出一个问题:近年来,商业教育机构广受青睐,也获得了较大的资金投入,而与之相比,为何教育公益机构的生存和发展要困难得多。“商业教育机构的模式很简单,获取资金、将资金变为产品与服务、将产品与服务卖出去并获得利润,形成‘闭环’。但是,公益组织的‘闭环’在哪里?”潘江雪发问。

  她进一步指出:“商业机构也有免费模式,但是已经形成一个从商业价值链转换为涵盖各个利益相关方的的生态圈。那么,公益机构也应该吸取经验,仔细思考利益相关方是谁以及如何形成同样的生态圈。”

  通过数据分析,潘江雪认为,每一个NGO有15个利益相关(学生、老师、校长、当地政府、教育主管系统、企业<捐方>、供应商、NGO资助方、NGO被资助方、志愿者、教育机构、教育专家、当地社区、国际组织、公众、媒体)方面。以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为例,基金会与政府1:1配资以商业化标准建设“梦想中心”。目前,全国已有2000个以上的学校建立“梦想中心”,获得了很多企业与公益组织的资助,也发展了大量的供应商。“首先,‘梦想中心’的硬件是由供应商提供的;其次,我们的课程不完全是自己开发的,我们采购和引入了大量优质课程,将供应商变成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并与教育专家建立联系,形成了我们的业务模式。”

  潘江雪认为,教育公益组织应联结利益相关方,包括加强与媒体大众的沟通,提升公益品牌的传播与建设;增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打开格局与视野;继续扩大教育未来的发展范围,向社会延伸。

  打通教育产业链共创生态圈

  就教育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潘江雪在现场呼吁:“我们不能单打独斗,伙伴之间要彼此看见和听见。要打通教育公益产业链,共创教育生态圈。”

  如何做到“看见和听见”?潘江雪认为,首先,教育公益组织之间要建立起行业分享数据工作的习惯,这样既能让企业社会责任领域的资源变为公益组织的商业机会,同时也能将自身的公益情怀变为社会投资,形成跨界生态圈的思维和共生再生的模式。

  就如何看待教育公益组织的竞争问题,潘江雪认为,竞争一直都存在,“或许有一天,我们的饭碗都会被砸掉,有可能会出现不知道从哪里来的新人,他们可能来自商业机构,也有可能来自互联网,或者来自现在的学生,他们可能会推出更新、更富效率的模式取代我们。”她指出,教育公益组织应该建立超越竞争的思维模式,整合与共生,不要排斥商业机构介入;要超越自己的核心能力,更重视创新与创造,将这个产业圈不断完善,共同发展。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