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1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留住乡愁客自来

  • 发布时间:2015-11-23 05:46:25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几年前,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郝堂村还是大别山中一个闭塞、贫穷的村落。可如今,村里人都说,循着春天的紫云英、夏天的荷香、秋天的野菊、冬天的艳阳,就能找到美丽幸福的郝堂村。

  2011年,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第一次踏进郝堂村时,这里2300多村民有一多半在外谋生。王继军同中国社会科学院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项目部主任孙君等专家给郝堂村建设定下了“三尊重”(尊重自然环境,尊重村庄肌理,尊重群众意愿)与“四不”(不挖山、不砍树、不扒房、不填塘)的原则,走“政府引导,专家参与,村民自愿,就地改造”的路子。

  刚开始改建时,村民们并不认可。张厚建是郝堂村的村民小组组长。村党支部书记胡静拉着孙君找张厚建做工作,张厚建家成了第一个试点改造家庭。孙君将青砖楼、马头墙等豫南民居传统元素及时代感“画”进了图纸中,尽最大可能地保全自然景观和传统建筑。张厚建家的房子改造仅花费不到8万元,包括建筑结构、功能改造、室内装修及庭院景观和生态系统的重建。当地政府还发给张厚建家2万多元的补助。此后,郝堂村每一家房屋的改造图纸几乎都出自孙君之手。

  村民甘如生靠近河边的土坯房,改造后成为村里最受欢迎的景点。起初,甘如生拒绝在施工图纸上签字。“大家都是冲着老房子来的,如果咱们村子不是原来样子,就没人来了。”孙君说得诚恳在理,打动了甘如生。去年,甘如生也经营起了农家乐,平均每天接待上百人,生意越来越好。

  2011年,郝堂村贷款160万元建设新农村。顺应地形地势,建起了污水处理管网,实行雨污分流;建造了小型化粪池;鼓励推广家用沼气;改建水冲式三格化粪池卫生厕所。村头的100多亩水田建成一个多功能的荷塘,成为郝堂吸引游客的一道风景。村中铺上碎石路面,保留了自然和原始的感觉,又有利于排水。道路两边种植了波斯菊、紫云英等易于成活的花草,增加了村子的野趣,也起到了修复土壤的作用。

  “要让乡村变得可经营——把乡村旅游和农业发展协调起来。”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谷建全认为,一些地方以城市思维改造农村,动辄拆村并居。郝堂的探索实践,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农耕文明和村落文化的再发现、再认识。

  看到郝堂村的发展前景,“回流”的人越来越多。村里的小学2011年在校学生仅68名,到今年升至237名。最初,政府与专家对郝堂的定位与希望就是“让年轻人回来、让鸟回来、让民俗回来”。为吸引年轻人回来,村里建起了回乡青年创业合作社、农家乐合作社、郝堂村茶叶合作社,村集体注册了属于郝堂村民共享的品牌。

  岸芷轩里,茶韵悠然,古书飘香。原来的一处荒地,用了本地的茅草、环保的免烧砖、透水的三合土等乡土材料,经台湾建筑师谢英俊之手搭建而成的“岸芷轩”,每天吸引着年轻人来这里读书、品茶。如今,岸芷轩由郝堂青年创业合作社经营,每周都会举行电影放映、读书会、沙龙、手工课等活动。

  看到村庄的变化,村民袁德宏带着一家四口从湖南株洲回到了郝堂村。2011年,他的“湘里乡味”农家乐开业了。“店里几乎天天爆满,生意最好时,一天能赚七八千。回来还能照顾老母亲和两个孩子,心里踏实。”

  究竟有多少年轻人回到了郝堂村,胡静心中最有数,“超过80%!年轻人回来的多了,郝堂村就更有生机和希望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