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粮食问题上不能犯半点迷糊
- 发布时间:2015-11-23 05:46:00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粮食连续丰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但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在粮食安全上始终不能松气、分心。粮食持续丰收并不表明我们彻底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环境资源承载过度、价格机制与市场体制不能完全适应等困难,已经到了必须改革创新的时候,而粮食持续丰收恰好为改革创新奠定了主客观基础
最近有两件与粮食相关的大事,一是《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考核办法》出台,这是国务院办公厅第一次以专门文件明确省级人民政府的粮食安全责任考核;另一个是部分粮食产区主要是玉米产区由于收购价下降出现玉米“卖不动”现象。两件事连在一起,透出两个信息:第一,国家对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种粮农民利益高度重视;第二,粮食市场需要进一步理顺产销关系,逐渐摆脱“丰收的烦恼”。
认真分析、理解上述信息的准确内涵,对提高我们保障粮食安全的认识,厘清在粮食安全问题上不时浮现的迷糊观念,同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地推进包括粮食在内的主要农产品价补分离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性、针对性。
这些年,粮食连年丰收,尤其是2009年之后国际粮食生产也大多处于上升状态,国内粮库爆满,国内外粮价倒挂,加上今年国家调整了玉米临时收储价格,有人就以为国内粮食过剩,可以松一口气了。的确,粮食连续丰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粮食安全压力,但对十几亿人口的大国,粮食再多也是“甜蜜的烦恼”,在粮食安全上始终不能松气、分心。
当前所谓过剩,并非粮食多了,有粮食结构不尽合理的因素,更主要是粮食仓容不足形成的表象。原因在于市场需求不旺导致企业开工不足,而粮价高企又制约了企业收购、加工、储存积极性;另一方面,国内粮食储备转换机制与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粮食大国需求,同时地方及农场等市场主体储粮积极性没有充分发挥,多项因素叠加使粮食仓储高企。所以,国务院明确省级人民政府粮食安全责任考核,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强化地方储粮转换主动性。
在粮食问题上犯迷糊的另一种表现,是对耕地红线的认识把握不到位、不扎实。分析10多年来的耕地形势发现,这些年保护耕地最严格,粮食形势也最好,但这些年恰恰耕地减少最突出。这表明,各地对耕地红线的认识是一回事,实践中如何把握又是另一回事。在许多地方,或多或少存在“挤占耕地无关大局”的心理,加上粮食连年丰收,更助长了“耕地说起来重要用起来方便”的心态。这种心态不解决,集约节约用地问题,防止耕地非农化、非粮化问题,就难以根本解决。
此外,由于国内外粮价倒挂,也使部分“买粮吃”的观点找到依据。没错,更好地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加快企业“走出去”,为保障粮食安全开拓了更宏观的视野和路径,也是粮食大国对国际粮食市场的担当。但我们不可能依赖“买粮吃”,也不能寄望“种别人的地填自己的肚子”,除了国际市场没有这么大的贸易量,还有“大国效应”,买什么什么贵,卖什么什么便宜。国际市场这几年粮价走低,与中国粮食丰收也有关,如果不能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没有哪个市场会让我们吃“倒挂粮”。
粮食持续丰收并不表明我们彻底解决了粮食安全问题。环境资源承载过度、价格机制与市场体制不能完全适应等困难,已经到了必须改革创新的时候,而粮食持续丰收恰好为改革创新奠定了主客观基础。在耕地利用上,粮食短缺时难以施行的土地休耕等方式就有了适时推进的条件;在粮食价格与保护农民利益上,通过棉花大豆目标价格试点,逐步探索一条符合市场规律、保护农民利益的价格机制已经破冰;在种植业结构上,通过市场引导与政府指导,使粮食与其他农作物比例更加均衡合理。
必须记住,这种改革与改变,任何时候都是为了更好地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使粮食生产、农民利益与农业可持续发展更为科学、协调、高效,在这点上是不能犯任何迷糊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