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开源创新加速推进文化科技融合深圳文化产业或迎来爆发式增长

  • 发布时间:2015-11-20 07:00:46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访谈

  没有太多文化积淀的深圳,与传统城市不同,文化产业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与科技结合之路,使用科技激发文化创意产业的活力。首创文化科技融合模式的深圳,如今在融合方面做得怎样?在开源创新的背景下,文化科技融合又迎来了怎样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深圳的文化产业、人们的生活又将有何改变……围绕这些问题,在日前举办的“2015文化科技创新论坛”期间,南方日报专访了深圳大学副校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深大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主任李凤亮。

  撰文:南方日报记者 孙颖 策划统筹:曲广宁

  深圳文化科技融合最完善

  南方日报:文化科技融合模式可谓是深圳的首创,如今发展得怎样了?

  李凤亮:深圳是一个文化资源并不丰厚的地方,但其文化产业包括公共服务做得很好,除了政府的重视外,市场机制、科技支撑、金融支持、政策引导这些都做得不错。通过差不多10年的发展,深圳文化科技融合为特征的新兴业态,不止在中国,在全世界的文化产业发展当中,都是发展得最为完善的。数字技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等等,深圳用这些最新的技术和文化融合,引领了中国和世界文化创新的未来。

  南方日报:“互联网+”、创客等如今都非常热,您认为文化科技方面最新的变化是什么?

  李凤亮:最大的变化应该是开源创新,而且这种开源创新体现了平民化、开放性、共享性、跨界化等特征,就像深大的学生可以在苹果的平台上开发软件,做成功后可以有收益,从一个创客变成创业者,然后风投就可以跟着进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化科技也是不断在发展,不断应用到不同领域。

  南方日报:开源创新对文化科技融合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和作用?

  李凤亮:创新的主体日益多样化、多元化、大众化,文化科技融合产品也日益丰富。对企业来讲, 会进一步利用社会创新创意资源推动自我创新。对产业来说,尤其是信息产业、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产业,接下来会受到开源创新的影响,产生众多的、以开源创新为契机的小微企业。

  对整个行业的影响将来会出现两个方面,一是类似腾讯、苹果这样的文化科技航母会日益强大,强大主要体现在为开源创新提供服务和平台支撑功能,二是大众创新、分散创新也会得到强化。有人会说赢者通吃,平台为王,人家平台都做得这么大,自己就什么也不用做了。但是你要想到,你可以到他的舞台上去跳舞。

  “两张皮”没有根本性改变

  南方日报:过去我们总讲文化科技融合中,科技强文化弱,那么开源创新是否会加速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

  李凤亮:科技强文化弱或者创意弱,是因为科技企业比较强,但现在到了大众创新时,你会发现,用的是同样的技术,但是创意多元化了。比如用同样的平台,有人设计出脸萌APP,有人做电影等等,每个人都会利用开放性的平台,激发自己的创新,而且创意是扩散性的,同时也为创意向着产业化去发展提供了契机。我觉得开源创新的确会加速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因为开源创新,创新创意创业生态圈可能会得到一个巨大的调整。

  南方日报:记得您一两年前曾说,文化科技“两张皮”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在开源创新的背景下,这种情况是否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李凤亮:可以说正向着纵深发展,而且快速融合,但要说巨大的根本性、断层性的变化,现在还看不到。但比较欣喜的是,创新的主体、形式等等,因为互联网的参与、创客运动的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层次。不再是以大企业为单一主体,已经变成了创新主体多元化、创新合作跨界化这样一个新的阶段。我过去讲科技文化融合业态,主要是科技企业把脚伸到了文化企业去了,但今天的文化企业,面对巨大创客运动时,也给他提供了一个开源创新的机会,他想要的技术、或者想在平台里面将文化与哪一方面科技融合都可以。

  科技的发展、创新形式的变化,为创新主体的实现,带来了反应,深圳尤其明显,深圳信息技术比较发达,科技创客也比较多,他们做的更多是信息科技产品,如果这些产品再植入文化、创意元素,其市场占有量会很大。

  其实从严格意义上说,现在一些产品很难区分到底是文化产品还是科技产品。像腾讯到底是科技企业还是文化企业,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我觉得将来跨界融合型业态会越来越强大。

  要培育更多创新载体平台

  南方日报:面对这些新变化,您觉得要更好地推动文化科技的深度融合,包括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怎么做?

  李凤亮:政府只需要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培育和支持更多的创新创业、以及创新载体平台。这个载体的内容包括政策、空间、人才、资金、交流等等。坦率的说,其实深圳在这方面已经摸到了门道,当然政策引导激励是一方面,但公平的市场环境和发达的平台、载体也很重要。

  南方日报:在政策引导、平台载体支持这方面,与其他国内城市相比,深圳支持的力度是否非常大?

  李凤亮:支持力度的确很大,有些地方引入企业时单项奖励力度很大,但没有关注载体和平台。很多企业其实更在乎有没有人才、金融、技术等支撑。比如说你需要任何一款手机零件,很快就可以在华强北找到,那这就很厉害。当然深圳也不是面面俱到。他的劣势在于发展空间有限,要向有限的空间要效益。深圳之所以重视文化科技和新兴文化业态,就是因为空间有限,必须发展浓缩型的、高附加值的、影响大的新兴业态,另外这也跟它的资源禀赋有关系,毕竟传统文化资源并不是深圳的长项。

  南方日报:文化和科技的融合,到底会给一座城市带来什么?

  李凤亮:首先是业态创新。文化创意跟其他产业融合的跨界产业,其业态都是最新的,比如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其次是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便利。比如现在买电影票不用再去电影院买,手机支付现场取票就可以,未来可能连票都不需要取了。此外,因为提供了消费的便捷性,对经济也会有大的提升。

  深圳有望进入创意社会

  南方日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这几年不断在提高,未来还会有大的增长空间吗?

  李凤亮:根据我们的统计,2014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大概有1500多亿,占全市GDP百分之九点多。2015年怎么样,政府的数据一般在下年度三四月份出来,但根据我们自己的分析预测,今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很可能会达到1800亿到2000亿左右,对GDP的贡献可能会超过10%,我觉得接下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会有爆发式的增长,因为很多企业转型,其资本、空间、人员等会向文化产业来转化、转移。另外,文化产业和其他产业的跨界,也会为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大的提升带来可能性。

  如果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到20%,深圳就实现了我理想中的状态,即从创意产业发展到创意经济,最终进入到创意社会。为什么用占GDP比重达到20%这个指标说,是因为当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到这个程度时,一大批创意人才、巨大创意活动、创意要素会在深圳集结,创新的活力可以说是巨大的。

  南方日报:那根据您的预测,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到15%到20%,进入创意社会,达到这样的目标深圳还需要多长时间?

  李凤亮:我觉得到2020年,深圳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理想的状态应该达到15%左右。创意社会的形态初步形成。然后再经过5年到10年的时间,文化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达到20%左右,真正进入创意社会。

  深圳非常好的一点就是,产业的边界会随着市场的流向,不断地做出调整。深圳又是高度市场化的一个城市,在这种情况下创意、创新、科技资源会不断地进行集聚和重新组合,所以深圳文化创意产业接下来可能不再是传统式的增长,而是爆发式的。

  当然创意社会的形成,不仅仅是硬的指标,还包括一些软的指标,比如文化宜居、对文化的尊重、对创意的倡导、对艺术家的扶持等等。

  南方日报:深圳在向创意社会发展中需要特别注意什么吗?

  李凤亮:可以说深圳创新的原始积累已经完成了,而且现在整个创新生态链非常好、创新的国际交流也非常多。但还是不能够大意,因为过去一些城市还没有醒悟过来,还是按照传统模式在发展,创新是深圳的单项优势,但现在深圳的这种绝对优势已经不存在了,只有相对优势,那就是深圳集聚的创意人才、创新的要素等,怎么把相对优势继续向前保持,可能还需要不断发掘和培养创新的潜力,包括创新资源的导入。另外生活成本这点也很重要。要让初始创新者在深圳的生活得到保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