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齐下,才能打通“学”与“用”
- 发布时间:2015-11-18 07:34:08 来源:新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在江苏产业转型加快的当下,企业对于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有哪些变化?哪些专业毕业生将面临求职难?省人才流动服务中心联合扬州、镇江、无锡、徐州等市人才中心,历时半年调研后于17日出炉《结合产业升级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岗位》报告。
近年来,我省高校毕业生总数一直保持在50万以上,而各类企业是毕业生就业主渠道,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无疑对毕业生就业需求带来深远影响。该报告是在对全省不同规模的650家用人单位、2600名毕业生的调查基础上形成的。一年一度的毕业生求职旺季又将来临,报告对于高校、对于求职者都具有启示意义。
新兴产业吸纳毕业生能力提升
调查结果显示,近两年来,全省转型升级企业人才需求数、高校毕业生需求数平均增幅超过15%。去年我省吸纳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多的行业依次为制造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建筑行业。专家分析,这与我省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互联网+等现代服务业、着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相吻合。
去年无锡接收的高校毕业生中,到物联网、新能源与新汽车、节能环保、生物医药、微电子、新材料、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业等八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企业就业的人数占45%以上。今年上半年,泰州市金融投资类企业岗位需求同比增加70.9%,“互联网+”企业岗位需求同比增加将近10%。
课题组在无锡调查发现,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了智能生产设备在无锡制造业企业中应用范围的不断拓展,工业机器人服务专员、工业机器人系统工程师、机器人研发工程师、机器人运动控制算法工程师、维修工程师等新职业相继出现,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和更大空间。
与此同时,新兴产业发展对毕业生的学历要求不断提高。无锡近年来引进硕士及以上人才年增幅超过20%。苏州市上半年签约毕业生中本科以上学历占签约毕业生总数的86.9%。南通今年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增长21%。连云港市接收本科以上毕业生人数增长17.3%。昆山人力资源市场2015年上半年供需数据显示,本科、研究生学历需求同比分别增长64.7%、44.4%。
求职毕业生也反映,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学历、技能要求都提高了,而且更加注重实习实践经历。
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不协调
当前,产业人才需求和毕业生供给存在矛盾。红豆集团反映,企业在推进转型升级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的岗位,如专业买手、电子商务数据分析师,但高校并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昆山市人力资源市场上半年供需数据显示,电子制造、机械机电、五金模具等传统制造业一线操作人员需求同比下降32.3%、39.8%、21.9%,现代金融、电子商务、国际金融贸易等现代服务业岗位分别增加29.2%、15.1%、71.6%。
对650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5.2%的单位对一线操作人员需求下降,37.7%的不变,37.1%的上升;而对技术人员需求上升的占82%。南京人才市场上半年需求最多的职位分别是电子工程师、互联网软件开发工程师、生物制药、产品工艺工程师,仅这几个专业技术类岗位就占市场总需求的31.8%。全省2014-2015年“名企引才进校园”活动中,理工科毕业生需求占74.5%,文科、经管类毕业生需求仅占18.6%。
与此同时,高校教育改革跟进较慢。近年来,江苏高校江苏生源毕业生中,理工科毕业生约占50%,金融经管类毕业生约占20%,文科类、法学类毕业生约占10%,与需求结构差距很大,形成了理工科毕业生供不应求,艺术、法律、文史哲、经管类毕业生供过于求,其中艺术、法律毕业生是需求数量的4-5倍,就业困难。在被调查企业中,33.2%的企业反映没有所需专业毕业生,需要招聘其他专业毕业生后再培养。江苏一家电梯公司反映,企业每年需求电梯专业人才20人左右,而全国仅有两家电梯学院,培养的专业人才很少,供不应求;江苏长江重工科技有限公司反映,公司近年来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但高校没有相关专业毕业生,只能招聘电子、自动控制等专业毕业生送到成都环农机器人基地培训后再使用,投入成本较大。
即便专业对口,不少企业也反映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动手能力、综合素质往往也难达到转型升级企业要求。
产业人才预警制度亟需完善
如何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课题组建议,进一步完善目前正在实施的产业人才预警制度。将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充分运用到毕业生就业工作中来,建立产业人才需求、高校毕业生就业大数据库,将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供需数据资源有效整合,真正系统地了解当前供需结构性矛盾的症结,提出相应的对策,为高校毕业生岗位发掘匹配提供依据;定期发布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报告,引导高校依据企业供给变化动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也要转变办学理念。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适应产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要求,做到超前预测、超前设计,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眼下可以在一些新兴产业、转型升级企业群聚地区,设立公共培训基地,引进国内外最先进的师资和培训技术,组织高校毕业生进入公共培训基地接受培训,帮助其掌握最新的技术、学会操作最先进的设备,缓解企业人才需求,降低企业用人成本。
本报记者 黄红芳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