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电建工匠”走四方

  • 发布时间:2015-11-18 05:33:42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付玉婷

  多元民族文化将贵州这片高原山地装点得多姿多彩,而在古朴秀丽的大山深处,其实还有更多令人称奇的发现。从厦蓉高速织金路口下,左拐是有着多项世界之最的“中国溶洞之王”织金洞景区,右拐则是“西电东送”新军、国电织金发电厂2台660兆瓦超临界燃煤机组新建工程所在地。

  承担上述工程建设任务的是山东电建二公司。这家成立于1952年的老牌电建企业,累计已建起243座电厂,装机1953台,总容量达到6877万千瓦,由他们承建的电厂已遍布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以及9个国家。

  发电厂通常选址在偏僻、交通不便、生活设施配套程度低的地方。过去,勇于奉献、敢打硬仗、吃苦耐劳的作风为山东电建二公司赢得“电建铁军”的称号。如今,电建施工进入微利时代,光是能吃苦已远远不够。“要用钻石工艺雕琢钻石工程。”10月下旬,记者来到贵州织金发电厂工程现场采访,听这群奋战在大山里的“电建工匠”讲述自己的“匠事”、“匠心”。

  用细节

  书写最有竞争力的标书

  传统印象中,建设工程现场脏乱,噪音不断,各种设备也是粗黑笨重。这次来到国电织金发电厂施工现场,一位跑建设工地20来年的摄影记者的感受是:上述印象过时了,“施工现场忙而不乱、规范整洁,就连靠双手安装的管道、线路也流淌出音乐般的韵律美”。

  这种令人愉悦的观感是如何实现的?电建二公司副总工程师、织金项目经理杨永恒给出答案:电力工程事关国民经济、能源安全,在行业竞争加剧的大背景下,把工程干好才是最有竞争力的标书。不过,实力比拼的加分点往往不在大家普遍关注、也容易复制的基本方面,而是体现在容易被忽略、却是影响工程品质的细节上。

  出于节省投资等考虑,当前国内电厂建设的通行做法是将一项工程分成多个标段,交由不同电建企业施工。在与同行同台竞技的过程中,电建二公司展现出的“细节力量”让业主惊叹。正在1号主厂房巡视的建筑工程公司技术负责人丁建,带记者来到采用清水混凝土工艺浇筑的厂房框架旁,指出其中细节:灰色的水泥框架用手摸上去十分光滑,像是摸在镜面上。常见的直棱角在这里被圆弧形代替,浇筑时模板接缝严密,连根针也很难找到缝隙插进去。据了解,今年7月份,中国国电集团副总经理、党组成员于崇德在工程现场调研时就曾称赞,“1号机主厂房框架施工的清水混凝土工艺,不仅在西南地区最好,放到全国也是一流水平。”

  “一个工程从开始施工到结束,往往历时两年甚至更长时间,为工程‘保鲜’就成了加分点。”丁建表示,通过采用薄膜、木板条等进行包裹防护,先完工部分能很好地维持崭新状态。“任何情况下,我们都抱着一种‘让业主多看一眼,就赢了’的想法进行细节打造。”

  如果将建筑工程比作电建工程的“骨骼”,那电仪部分就是“神经”。参观号称发电厂“神经中枢”的电子间,战略发展部员工贾磊常解释的一句话是:工程展示板上那些DCS控柜内部图片可一点儿也没经过PS处理。“想达到这种高度、间距完全一致的效果,就得靠精雕细琢。”电仪工程公司技术负责人崔宗福向记者举例:一面气源管路电磁阀箱控制十几个气动门,就需要敷设几十根气源管路,整个织金电厂工程用到的气源管路更是长达两万四千多米。从准备材料到现场技术交底,到过程施工控制再到整体完善验收,每个过程都有可能出现因型号不全、材料到货晚等重新需要调整的因素。用崔宗福的话说就是:“这只能靠工作人员对走向、布置、定点的反复对比、优化,离了关注细节的精神和功夫可不成啊!”

  在施工现场转一圈会发现,叫人心动的细节还有很多:汽轮发电机基础框架埋件顺直、刷漆均匀、表面平整;墙面刮底子连横梁上口都进行了处理,真正实现了不留死角;为了减缓用眼疲劳,控制室安装上了斜照型灯具……“天然金刚石经过极其精细的打磨才有了钻石,高品质工程也是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中才诞生的。”杨永恒表示,基于此,公司提出“缔造钻石工程”的质量理念,让注重细节管理成为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施工过程中,通过优化方案、强化全过程监控、根治质量通病、突出细部工艺处理、加强检查验收和成品保护等,确保工程内在质量可靠,外表工艺美观。上述一系列精细化管理措施,让注重细节的要求变成工作规范被固定下来,而对规范的熟练掌握和反复执行,最终又演变成为了员工的日常操作习惯。”

  让创新成为企业发展动力

  发电厂的心脏——汽轮发电机组是真正的庞然大物,它的转动部分——从汽轮机车头到发电机尾部的各级转子,总长度就超过33米,重量达到225吨。不仅如此,这个大家伙还要在近600度的高温以及高压蒸汽的推动下一分钟转动3000转,而动静叶片之间的间隔只有零点几毫米,调试若是出现头发丝那么点儿的偏差,别说设备损伤,还会给操作人员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如今电力行业采用的高精设备越来越多了,我们也是越干越小心翼翼。”汽机工程公司项目负责人郭念全表示,类似这种对技能水准要求极高的“细活儿”,注重细节不过是基本要求,只有持续不断的工艺创新才能为工程质量和企业发展提供最高保障。

  为解决电除尘器阴极芒刺线设计布局紧凑、结构复杂,针状精度要求高、安装工作量大且易变形的难题,负责现场安装的专工王健查阅大量资料,再加上自身多年来的施工经验,从进出口钢烟道“三点一线”的施工法原理中琢磨出“六点三线”的新施工方法,安装时采用“塔阶式”从下而上,顺螺栓紧固端向前进行。方法一经实施,便取得了良好效果,一眼看去,整个极板面“千针万刺”就像一排排士兵列队等待检阅,一次便通过了监理和业主验收。

  担任机械化工程公司综合班班长多年的张刚发现,混凝土生产、泵送、机械设备检修保养等许多现场工作,都可以通过改进方法和工具实现效率提升。他和班组成员的“创新之路”也由此一发不可收:对HZS50搅拌楼皮带机运转时进行改造,安装时间继电器控制皮带运行时间,从而降低了50%的用电量;改造搅拌车发动机油水分离器,不仅提高发动机运转性能,还使更换滤芯的速度由原来1小时降低为10分钟;解决了水泥螺旋输送机堵塞难题,减少水泥浪费同时还防止了环境污染;针对混凝土泵车更换泵管时用时长、易造成堵管的情况,设计研制了“泵管安装专用工具”,实现了泵管的迅速安装;研制塔式起重机顶升工具,有效提高塔式起重机顶升效率……为此,中国电建集团把第一个职工创新工作室设在了电建二公司并命名为“青春梦工厂·张刚创新工作室”。

  各种各样的技术创新,在包含国电织金发电厂在内的各个工程建设现场不断上演。截至今年,山东电建二公司员工在全国性技能竞赛中,已七次获得团体冠军,七次获得个人冠军;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金质奖1次,先后4次获得建筑业最高奖鲁班奖、9次获得国家优质工程奖、7次获得安装行业最高奖安装之星,15个项目、25台机组获得全国优秀焊接工程奖,100多次获得省部级及以上优质工程奖。“当前市场萎缩、恶性竞争、资金困难等因素使得企业面临巨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尤其在传统火电领域,整个市场竞争愈发激烈。”杨永恒坦承,创新本身也是件花费成本的事,只不过任何时候,在电建二公司,对员工的研究创新精神要看得比其他短期营收指标更重。

  据介绍,公司每年都会制订“推广先进经验及技术革新规划”,每季度制订“技术革新工作计划”,同时持续开展QC小组、“合理化建议月”活动。从每年征集的上百条合理化建议中申报的国家技术专利已达到100多项,有34个QC小组被评为全国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拥有国家级工法2项、行业级工法60项、企业级工法82项,上百个科研项目被评为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科技成果和获奖数量均居同行业前列。

  “常常是想出一个新主意,就赶紧去找现场人员试验。”听丁建介绍,在公司注重技术创新的传统熏陶下,钻研创新方法已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想比别人更出色,就必须钻研新技术。也不担心新办法被别人学走,反倒担心没有对手就没了交流探讨,没法再产生更新更好的技术。”记者了解到,这种将技术创新摆上首位的“自觉”,最终又通过降低成本造价、树立品牌形象、提高竞争门槛对公司进行了回馈。

  电建事业值得坚持一生

  近年来,一批又一批大学毕业生加入山东电建二公司,这样一群精于新科技应用的“现代鲁班”,将创新从想法到落实的进程大大加快。但与老一辈电建人的传统比起来,他们在吃苦耐劳等方面也有差距。郭念全认为,想做个合格的“电建工匠”,除了精湛的技艺,更重要的是多年来专注用心、连续钻研的精神,以及任何时候面对本职工作的敬畏心、责任心。

  “过去,一提到基建,家长和孩子可能都会皱眉头,在职业规划中将这类行业从备选清单上划去;又或是勉强干几年,一有机会就跳槽。”杨永恒表示,山东电建二公司希望扭转这种印象,让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电力建设值得坚持一生。

  “比起地方企业,同样一名大学生在我们公司的成长速度更快。”项目副经理韩德祥介绍说,公司里不到三十岁的项目负责人可不少,短短几年,他们就能体会到“率领千军万马”的成就感。在“导师带徒”的机制下,新员工一进来就能跟着老师傅熟悉图纸,并且很快就能得到核算工程量、做材料计划、采购、施工管理、把关验收等实务机会,也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现场参与的压力,新员工才成长得这么快。

  “在别的公司,有些人可能还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担心,在这里完全不会。两天能学会的,恨不得一天就全部教给你,师傅都把徒弟当成宝贝,这就是电建二公司的文化。”杨永恒表示,这得益于公司班组制的工作形式,如此复杂的工程,哪里有了短板,整体效率都会被拉低;反之,能人越多,工作完成越好越快,整个班组获得的奖励也就能越多。

  这两年国内GDP增速放缓,电力投资热度下降,单靠国内市场尤其是火电市场已吃不饱。通过尽早采取“海外优先、核电领先、传统巩固、相关多元”的战略,山东电建二公司的转型发展已逐渐进入收获成效阶段,这为人才成长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据介绍,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年轻员工被派驻到国外的项目学习历练,他们在提升个人素质的过程中,也将更多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经验源源不断输送回国内。

  电力建设行业情况再怎么变化,经常辗转、地址偏僻的工作特点无法扭转。记者了解到,每年项目部分到的二三十名新员工八成以上都会留下来,干了十几二十年的员工更多,这样的结果自然也不是鞭子抽出来的,而是得益于‘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化、亲情化管理。

  “各部门负责人的重点工作之一就包括了解员工的思想状态,自己解决不了的找部门,部门还解决不了的,再反馈到公司总部。”杨永恒提到,只要在电建施工现场待个两三年,去民用建筑行业非常受欢迎,可大家看中这里的人情味儿,不仅不离开,反倒越干越带劲。

  “辗转了这么些地方,自妻子2008年进公司,我俩就没分开过。”夫妻俩都在施工现场工作的高国动告诉记者,即便工期最紧张的时候,公司也尽可能让他俩其中一个回家看看父母;孩子放暑假寒假来工地团聚,项目部总是尽可能多给几天假让他们陪着孩子去驻地周边去旅游、逛街。“哪一行都有苦有累,但这个集体的氛围很是温暖。”高国动感慨。

  行车操作工孙愿,一家三代都是电力建设一线员工。“回想小时候最熟悉的对话,都与工程进度相关。”用孙愿的话来说,刚来时,并不理解这里有什么魅力,“可坐上距离平台20多米的起重机,眼看着一无所有的平地上逐渐崛起一个现代化的电厂,那种是建设者而不仅仅是使用者、维护者的微妙又震撼的成就感觉,大概就是家里几代人想要坚守电建的原因吧。”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