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四川如何攻坚

  • 发布时间:2015-11-17 05:29:42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农业已成最大面源污染产业,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迫在眉睫

  11月13日,一则新闻引人关注:国家十部门联合发文向农村垃圾“宣战”,这是中央层面首次出台该类文件。“垃圾围村”中,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等农业面源污染,正是重要“元凶”。问题的严重性不容回避:农业部日前公开表示,农业已超工业成为我国最大面源污染产业。

  7月25日,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11月8日,全国生态循环农业现场会又在浙江召开……密集动作背后,正是对农业未来路径的重新部署。

  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表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要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川农田生态环境保护这场战斗就必须及早全面打响。

  A

  严峻

  污染导致农业生态环境承载力接近极限

  农业面源污染,看似有些陌生,但它早已围堵乡村,也悄然逼近每个人。

  国庆期间全省7城陷“霾伏”,秸秆便是祸首。全省每年产4250万吨秸秆,去年综合利用率78%,没利用的大多就地焚烧。

  深入农村,状况更甚。

  前些年,丹棱县板桥村的宋成全投入15万元建鱼塘,还没见利就赔了本。原来,当地几乎家家养猪,但粪便处理一直是老大难,鱼塘上游也因此遭到严重污染,“养鱼自然是没搞头。”

  农业部透露,畜禽粪污已是农业面源污染最大来源。而作为畜禽养殖大省,我省年粪污量约4730万吨。“有效处理率不到50%。”省农业厅副厅长牟锦毅表示,这成为困扰养殖业健康发展的重大瓶颈。

  “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但射洪县双盈蔬菜合作社负责人何洪山告诉记者,土地对化肥越来越“上瘾”,以前一亩地八九十斤化肥,现在得150斤,地也越种越硬。

  我省常年化肥用量250余万吨,而农业化学制剂年使用量4.9万吨以上,按全国35%利用率计,每年有3万吨渗入土壤和水体。

  全省土壤酸化问题日益突出,土壤污染点位超标率28.7%,其中耕地占34.3%。

  省农业厅土肥资环处处长张熙说,还有农膜、重金属污染等日益加重,农业生态系统退化,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越来越接近极限,亮起了“红灯”,这不仅是农业问题,更是公共和社会问题。

  B

  攻坚

  一控两减三基本,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攻坚战如何打?农业部已明确战术:一控两减三基本。具体说,就是严格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施用总量,实现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农膜基本资源化利用。

  张熙介绍,目前省农业厅正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十三五”农业农村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程等规划,建立长效保护机制。

  目标也已给出: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作物测土配方全覆盖,化肥利用率达40%以上,主要农作物农药化肥使用量零增长;85%以上规模养殖场配套利用设施,全省畜禽粪便基本得到资源化利用;秸秆综合利用率85%以上,成都平原率先全量化利用,规模化利用产业初步形成;自我加压,农药使用量实现负增长,减1%以上;耕地重金属污染得到有效遏制。

  目前,四川农田生态攻坚战已全面打响。

  我省已把化肥零增长纳入对市州考核,建立重点示范县33个、综合示范区127个,今年培育畜禽粪污、秸秆资源化利用农民专合社225个,认定测土配方施肥农企40余家,同时积极开展耕地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试点。此外,以现代植保技术为核心的农药减量控害行动也在全面布局。

  C

  创新

  为农田“减肥”+试点循环农业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正在挑起治污“大梁”。其实,探索早已启动,多项典型模式和运行机制初见成效,甚至走在全国前列。

  解决农业面源污染,首当其冲是提高耕地地力,为农田“减肥”,而高标准农田建设则是重要手段。我省2011至2014年已建成高标准农田1900多万亩,今年新建581万亩。“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了0.2%,耕地地力提升0.5个等级。”张熙表示。

  从中关村引进公司,40台基站每小时对全县土壤环境更新一次数据,开展养土肥田、生物防控5大工程……蒲江率先全国整县推进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蒲江目的清晰:3年,化肥使用量降3成;3年,建成国家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

  目前,农田“减肥”成效初显。全省化肥零增长重点示范县、示范区每亩已减少不合理施肥量1-2公斤。据测算,今年全省化肥用量增幅有望控制在1%以内。

  同时,以循环农业模式增效更关键。省财政投入1600万元,开展“PPP模式推进畜禽粪污综合利用”,这项循环农业创新已在全省6县试点。

  这几天,何洪山正指挥着栽种甜椒苗。他按动电闸,水泵就将过滤后的沼液通过滴灌管道送达100多亩苗子“嘴里”,避免叶片污染。沼液是由配送企业从附近猪场送来的。“如今,一亩少用80斤化肥,沼液还能杀害虫,菜长得好,同样的品种我家的菜总是最先卖完。”何洪山乐呵呵地说,光这一项,亩均就能增收150元。

  “政府对这种循环农业模式进行补贴,养殖场解了烦恼,配送企业有了赚头,真正实现多方共赢。”张熙表示。

  广汉全成秸秆专合社负责人苟在权则加紧将大春秸秆发送到各地。当地已初步建立起综合利用体系,除了还田,超六成转化为食用菌基料,部分秸秆被发送青海制成饲料。

  更大的潜力在于燃料化,广汉今年对新增生物质燃料锅炉并使用本地燃料的试点企业予以奖励补贴。成都更是建成秸秆规模化产业化利用企业26个,利用能力达到45万吨以上,综合利用率达98.63%以上,走在全省前列。“此外,全省秸秆还田面积达1900余万亩,亩均减少化肥用量8%左右。”张熙介绍。

  此外,作为“减药”探索,今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将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机制引入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省财政投入4000万元专项资金,在45个粮食主产县购买105万亩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共培育新型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162个。省植保站站长尹勇表示,政府购买病虫害防治公共服务后,试点县专业化统防统治率达41.2%,比全国平均高10个百分点,高效解决了一家一户防病治虫难和乱用滥用农药问题。

  □本报记者 李淼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