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0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立体种养,鱼与熊掌兼得

  • 发布时间:2015-11-14 02:32:53  来源:大众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戴玉亮 单辰

  本报通讯员 孙明

  11月3日下午,在寿光双王城镇生态经济园区政府驻地以南,一个上写“洰淀湖稻米”的广告牌下面,昶德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马颖正在稻田的水渠堤旁,观察渠中的草鱼。

  “天再冷点,鱼就肥了。等年底把鱼一卖,收益应该不错。”马颖说,这片稻田是他的心头肉。自打下决心种水稻以来,他就一直在种植和养殖的创新上想点子。

  2013年,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马颖,将目光瞄准了高端农业。“洰淀湖边,我包了46亩地,其中16亩用来试种水稻。”马颖说,因为当年雨水多,加上洰淀湖蓄水丰富,16亩水稻喜获丰收。

  “很多专家来双王城实地考察后,都说这里土碱天旱,不适合种水稻。”马颖说,因为自己也翻阅了很多农学资料,学习了部分水稻种植知识,所以得出结论,只要水供应得上,种水稻不是问题。

  第一年试种成功后,去年马颖将水稻种植面积从16亩一下子扩大到了500亩。

  “2014年,我从一开始试种的1个品种增加到7个,分片试验。”马颖说,因为稻田南移,不再紧邻洰淀湖的水稻只能“喝”井水。

  “原先这儿有两眼井,因为水稻种植的需水量大,我又打了6眼,平均分布在稻田里。”马颖说,最终,在经历了1年的财力、脑力和人力的消耗后,7个稻米品种里,他只留下了2个。

  “一个是粳米的一种,一个是糯米的一种。”昶德公司的马秀谦说,这两个品种都有生长期长、稳产、口感好的优点,属于有机稻米的高端品种。因为富硒、无污染,市场价已经达到了20元/斤,直供全国一、二线城市。

  水稻成功了,但田间的沟渠和稻谷下空间的浪费又让马颖想破了脑袋。“有了!”马颖决定在种植的同时搞养殖。“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和泥鳅在田间沟渠里养,鸭子、螃蟹在稻田里养,一举多得。”

  2015年,马颖“立体种养”的想法得以实施。“说是养殖,其实相当于野生。芦苇肥鱼,鱼粪肥水、肥泥,泥肥稻子。”马秀谦说,在水渠中长成的鲢鱼可以卖到10元/斤,远高于普通养殖鲢鱼4.5元/斤的市场价,“今年光卖鱼都能收入20多万元,再算上稻米收入,很可观。”

  “明年我准备单独拿出10亩地种油菜,不吃不卖。油菜打碎以后,专门当返田肥料使用,是天然的有机肥。”马颖计划着,再把稻田里的垄从10厘米扩到15厘米,便于鸭子和螃蟹活动。

  在双王城北部,有一个占地3万亩的生态林场。“林场主栽树种为毛白蜡、速生杨、国槐、柳树、千头椿等经济林和营造林,林农间作,提高土地利用率。”寿光市林海生态博览园旅游公司负责人毕晓梅说。

  “林海生态博览园探索并实现了上林下藕、上林下渔的立体种养模式。”毕晓梅说,即在盐碱地上挖池筑坝,抬高地面。池坝上栽种经济林,池中种植莲藕净化水质,再在池中套养淡水鱼。

  “目前,园内水域养殖面积已达3500亩,有革胡子鲶、鲤鱼、花白鲢等20多个鱼种,年均可向社会提供成品鱼700万斤左右。”毕晓梅说,立体种养为林场和博览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并成为旅游观光的亮点。因鱼池有藕,每年7月至9月,博览园内都会举办荷花节,引得各地游客前来赏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