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5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株洲探索改革落地释放“爆发性”红利

  • 发布时间:2015-11-11 01:00:19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南株洲市作为老工业基地,面临新常态下经济下行和产业转型的多重压力。记者近期实地调查走访发现,为了寻求发展动力,株洲市探索改革措施先行先试,其中既对政府自身权力“割肉放血”,大胆放权给市场和基层;又严格约束政府性投资中的公权力运用,顶着“得罪人”的阻力,断部门“权力之手”和“财路”,增政府投资效益。株洲市探索推行的“一个章子算数”、“容缺办理”等“敢改、真改”举措推动改革“落地生根”,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割肉放血”

  激活市场与社会发展动力

  株洲在现阶段,既有经济新常态下的普遍压力,也面临着“大块头”重化工业转型升级的独特压力。“比如,出于湘江治理的需要,清水塘工业区要整体搬迁改造,涉及众多家大中型骨干国企。”株洲市市长毛腾飞说,株洲市当前面临多种转型和发展压力,唯有改变过去政府管得太多太细的局面,厘清政府哪些该管哪些不该管,才能释放市场活力。

  在株洲市政务中心,株洲置信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黄文超告诉记者:“以前的核费涉及7个部门,需要每一个窗口都去跑,最少要3个月,而现在一个窗口核费,只要30分钟,省心又省力。”

  黄文超所说的这种变化,源自株洲市狠抓“简政放权”的改革措施。毛腾飞介绍,在去年清理市本级权力清单的基础上,今年5月,株洲市在湖南省率先集中公布权力、责任和涉企收费清单以及外商投资准入管理目录,其中权力清单精简40%,行政许可项目精简近60%。

  株洲市目前在大力推进“先照后证”商事制度改革,将189项前置许可项目变为后置,推动新增企业“井喷式”增长:2014年市场主体增加101%,今年上半年又增加了67.69%;株洲市国税局车购税分局推出首问负责制,导税、预约、延时等“一条龙”便民征管,不让纳税人多头跑、跑多次,正常办结一笔业务仅需2分钟。

  “过去,政府的手伸得很长,投资的领域过大,其后果是挤压了社会投资的空间。”株洲市市委书记贺安杰表示,为了充分发挥社会资本的“鲶鱼效应”,株洲“割肉放血”,不断放宽投资领域。如通过归集5亿元产业扶持资金、6亿元偿债资金来撬动社会资金。“以前,城市环卫由政府扫,怎么也扫不好。现在由市场去扫,扫得干干净净。”

  对于放权,株洲实践是“唯效果而论”。毛腾飞说,株洲市给云龙示范区、高新区下放了很多市级管理权限,基本相当于“独立王国”,但一些权力不好接,放了之后又收回来了。比如,云龙示范的规划部门才几个人,根本管不过来,所以规划权在下放几年后又收上来了。“该放的坚决要放,接不住的就要慎重。”

  敲断部门“财路”

  给投资和公权力戴上“紧箍”

  株洲市发改委副主任徐业伟介绍,2013年以前,株洲市90%的政府投资项目决算超过概算,部分项目投资甚至超可行性研究(简称可研)批复规模2倍以上。“本来成本只需1亿元,结果报上去2亿元,最终干下来可能要4至5亿元。”政府投资项目中的“钓鱼工程”“半拉子工程”时有发生,导致成本失控、投资效益低下。乱象丛生,症结在于政府权力的滥用。

  2013年以来,株洲市政府下狠心出台了《株洲市政府投资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从立项到竣工验收、资产移交划分等10个环节进行全方位规范,给自己带上层层“紧箍”,探索从体制和机制上约束政府的投资行为,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株洲市还探索将中央关于“三重一大”事项集体研究决策制度引入政府投资管理,在湖南省率先成立投融资决策委员会,邀请投融资专家集体论证项目,约束部门和个人随意决策行为。同时,采取工程量“现场签证”等措施严控成本,最有效地配置有限的财政资源。

  徐业伟说,以前政府投资多存在“拍脑袋”的情况,而现在全部“程序化”,所有项目先由投融资决策委员会研究,再上政府会议研究,一旦出现异常情况,马上进行“倒查”。比如,株洲市消防指挥中心项目于2012年审批,2014年开始建设,后在建设过程中有一个分项投资出现自行调整,随即被叫停招标。最后,倒查各个部门,严格论证后才允许该分项投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各个部门的权力被严格约束和规范。”

  据记者了解,政府投资“收权”以来,株洲市工程投资超支超付问题基本杜绝。2014年至2015年,株洲市仅在可研阶段共审减金额21亿元,总体上实现了方案合理可行、造价经济节约、投资效益提高。“株洲原计划引入一个央企开发8000多亩的高铁新城,随后却发现该央企主要是想搞房地产不愿做产业,这个项目就被政府会议否决了。要是以前,一个平台公司或主管领导定了,谁也管不了。”徐业伟说。

  “约束部门的权力,相当于断了它们的财路。”毛腾飞表示,把投资权力交给程序,很多操作空间被挤压,一些部门就不舒服了,刚开始时反对声音很大。“但不舒服是必经的阵痛,因为改革的立场不能动摇,我们的改革再也经不起‘带病’项目的折腾。”

  “得罪”上级部门

  探索“一个章子算数”

  据株洲市政务中心不完全统计,一个普通开发商,从发改委立项到取得施工许可,需要历经20个政府部门、20个二级机构的审批,30个中介机构,缴纳29项行政事业性收费、41项服务性收费,以及5项方案设计,至少需要耗时1年多。很多开发商需要招聘2至3个专人、配备一台专车用于报批“跑腿”,报送的文字资料总重可达数百公斤,缴纳的费用项目多如牛毛。

  “一个房子验收,测面积要收四次费;厂区内建个共200平米的二层楼配电房,被强制要求做‘水土保持方案’。”株洲市政务中心主任胡灿说,很多审批和手续完全是没有必要的,一些甚至是个别部门“私设”,导致企业对建设领域审批满腹牢骚。

  株洲市审计局局长刘方表示,要确保改革“落地生根”,就要从矛盾最集中、意见最大的地方入手。由此,株洲市在建设领域审批改革上大胆采取“一家审批、多家备案”的方式,取消或暂停一些不必要的审批,使报建手续时间从至少1年多减至1个月。

  据介绍,株洲在建设领域取消或暂停前置中介服务、审批共19项,调整或合并审批程序13处,精简各类受理资料65项。比如,取消了城区项目的水土保持方案等报告;在初步设计和竣工验收阶段,取消了由人防、地震、气象、园林、城管、水务等部门的单独审批和验收,改为由住建局一家审批和认可,各职能部门参加审查及合并验收。

  为了缩短项目开工“等手续”的时间,株洲还大胆尝试“容缺办理”制度,即在不违反规章制度的前提下,由住建部门先行办理“临时许可”,允许边办理行政审批、边补齐材料,或是先行办理审批、事后补齐材料,从而推动项目尽早开工。“通过给予临时施工许可,让企业赶在湖南雨季来临之前完成桩基工程,这样可以至少加快进度3至5个月。”株洲市住建局副局长陈华仁说。

  株洲“第一个吃螃蟹”式的改革,已开始释放“爆发性”红利。在近年来全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的背景下,株洲“逆市”上扬,今年上半年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50.8%,排湖南省第一。受益于更加向好的投资环境,赴株洲投资兴业的高科技企业、科技人员也在大幅增长。

  不过,株洲市在建设领域审批改革方面的大胆探索,也承受了来自各个条线上级部门的压力,因为取消或暂停一些原有的审批,触动了相关职能部门的既得利益,甚至与部门规章相违背。株洲市担心这样做容易“得罪”中央、省直部门,使上级政策资源会有意无意地避开株洲。

  “虽然我们的探索与一些部门规章相违背,但却符合改革的方向、符合法律的要求,因为很多规章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如果等到这些规章废除或修正后再改革,就为时已晚了。”株洲一些领导干部表示,现在探索的一些改革举措,都是“提着帽子在干事”,面临着一定的风险。

  业内人士表示,基层和市场对株洲的改革探索反映很好,建议国家把株洲作为试点,支持株洲把建设领域审批改革的探索大胆推行下去,做到“敢改、能改、真改”,然后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社会各界对改革的获得感。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