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护航“阳光下的慈善”
- 发布时间:2015-11-07 05:39:58 来源:经济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慈善关乎每一位公民。据了解,我国慈善立法历程可追溯至10年前,2005年民政部提出《慈善事业促进法》立法建议。2008年慈善法列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2013年又再次列入本届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第一类项目。近10年来,我国慈善事业取得长足发展,捐赠总额从2005年不足100亿元发展到目前1000亿元左右。为规范慈善行为,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拟定了《慈善法(草案)》,并于近日提请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初次审议。
网络募捐必须依法取得资格
诈捐、摊派、挪用捐款的恶劣行径让人十分痛心,为了提高慈善组织公信力,增强慈善活动透明度,草案在规范慈善行为方面作出了不少规定。
“阳光下的慈善”才是健康的,慈善事业的生命就在于公信力,公信力源自透明度并接受社会监督,而信息公开正是规范慈善行为的重要举措。草案强化了慈善行为的信息公开,草案第七十六条规定,慈善组织应当及时公开向社会公众募捐情况和慈善项目运行情况。
在慈善财产使用方面,草案规定,慈善组织的财产只能根据章程或者捐赠协议的规定用于慈善目的,不得在发起人、捐赠人以及慈善组织成员中分配,慈善财产必须专款专用,任何人不得私分、挪用或者侵占。同时,对“以慈善为名,行诈骗之实”的行为绝不手软,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行为将被严惩,草案明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网络募捐是当下十分流行的慈善方式,但由此出现的重复募捐甚至网络欺诈等弊端也被广为诟病。对此,草案规定,仅有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才可以通过互联网开展募捐。也就是说,慈善法正式实施之后,个人将不得随意发起网络募捐,募捐主体必须依法向民政部门登记,申请成立慈善组织,获得募捐资格,或者与有公开募捐资格的慈善组织合作公开募捐。
针对草案对网络募捐的严格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王毅委员建议:“现今利用互联网办慈善公益发展迅速,正在颠覆传统的慈善模式,建议增加相应的条款鼓励和保护互联网慈善活动健康发展,以实现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共享发展理念。”
政府可查询慈善组织银行账户
“促进慈善行为规范化,一靠自律,二靠严管。”全国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胜明说。草案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对可能有违法行为的慈善组织,有权查询其银行等金融账户,查阅、复制账簿、电子数据等有关资料等。慈善组织应当每年向民政部门报送年度工作报告,包括经审计的财务会计报告、年度开展募捐活动以及接受捐赠情况、开展慈善项目情况。
慈善组织为实现财产保值、增值进行投资的,应当遵循合法、安全、有效的原则。针对草案中的规定,王尔乘委员建议增加“投资取得的收益也必须用于慈善事业”。他说,这一点非常必要,增值的收益也必须用于慈善事业,不能“走了后门”,这点应该明确起来。
此外,针对“被捐款”的无奈现象,草案明确,开展募捐活动,不得摊派或者变相摊派,不得妨碍公共秩序、企业生产及人民生活。
“目前慈善事业是公众高度关注的一个领域,社会一度对慈善事业的公信力产生质疑,现实中确实有一部分慈善组织与慈善活动存在着一些违规行为,因此,及时立法十分必要。”郑功成委员说道,尤其是要通过立法严格规范相关机构和行为。
对慈善违法行为必须严惩才能保证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针对社会上存在的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现象,草案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假冒慈善名义骗取财产的,由公安机关依法查处;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慈善行为可享税收优惠
“发展慈善事业,是制定慈善法的首要目标。”据王胜明介绍,为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慈善活动,草案规定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财产用于慈善活动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境外捐赠用于慈善活动的物资,依法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在分组审议过程中,税收优惠成为了大家谈论的焦点。郑功成委员认为,慈善事业发展最关键的促进政策就是税收政策,美国的慈善事业之所以发达,就在于它的税收政策。“但是,目前的草案在税收问题上不够明确,我觉得有点遗憾。”傅莹委员说道。车光铁委员建议进一步加大慈善捐赠税收优惠和支持力度,对慈善捐赠税收优惠政策作出明确细化规定,切实增强政策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为促进慈善事业更好地发展,草案还专门设立“促进措施”专章,规定国家为慈善事业提供金融政策支持,鼓励金融机构为慈善组织、慈善信托提供融资、结算等金融服务。慈善组织开展扶贫、济困、助残、养老、救孤需要慈善服务设施用地的,可以依法使用国有划拨土地或者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以依法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慈善组织向社会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