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少赛事总亏钱
- 发布时间:2015-11-05 03:29:58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几年,国内的世界级大赛越来越多了,关注度越来越高,市民百姓能够在家门口欣赏到世界级水平的表演,但也存在不少比赛入不敷出的情况。究其因,我想主要我们缺乏了几点很重要的内容。
一是缺乏知识产权。2002年上海第一次举办网球大师杯时,申办费就要760万美元。类似这样的国际级比赛,可以说,其明星云集与高水平,都是建立在高昂的知识产权费用上的,这些比赛的产权并不归中国所有,这也使许多比赛还未举办便背上了不小的经济负担。
二是缺乏品牌意识。每年一度的上海马拉松,是上海本土打造的重点赛事。可这类比赛,也不能认为只要连续举办了多少次,品牌就能自然而成。品牌的建立需要两个层面的整合,外在形象、内在文化。比如奥运会,外在形象有五环标志,内在对运动有着“更高更快更强”的格言,奥运精神“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和公平竞争”,这些外在与内在的核心相结合,共同成就奥林匹克的成功。
三是缺乏专业的推广与营销。没有真正品牌的体育比赛,很难谈得上真正的营销,大街小巷挂满广告,只是属于初级阶段。比如在奥运会比赛现场,几乎看不到巨大的广告牌,因为奥运早走向品牌营销阶段,开始在国际上推广自己的文化了。纵览全世界目前所有成功的大赛,其规律莫不如此,而我们自己的赛事,还远未到这一层面。
这些,是目前大型比赛大多赔本赚吆喝的问题症结所在。再往深处追究,便是我国还缺乏赛事的专业运作机构,缺乏专业体育赛事运作人才。当然,近些年我国也出现了一些专业体育赛事运作公司,但不得不承认,还是停留在低水平的“引进来”模式,其根本原因,便是我国体育大赛的主办,还没有真正进入“市场办赛”阶段。
“政府主导、企业支持、市场运作”是我国当前普遍采用的一个成功经验,但随着经济社会向纵深发展,一些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政府想的是“经济搭台、体育唱戏”,但由于一些机制问题,专业人才不固定; 有些比赛,临时策划,赞助企业也是临时加入,难免手忙脚乱。
这就涉及到如何引导企业正确参与体育赛事的问题了。体育属于社会学范畴,体育赛事营销是事件性营销,与企业的产品营销、工业营销并不一样,所以当下不少企业投身其中比较盲目,踩准了爆点兴高采烈,没踩准捶胸顿足,转身而去,贻害了俱乐部或大赛的未来。这也需要赛事管理者与组织者,将比赛与企业形象、潜在市场融合在一起,进行更精准的推广营销。
英国的温布尔登就是一个很好的案例。这座伦敦西南部的小镇,自1877年开始举办网球赛事,一直延续至今,成为闻名世界的四大网球公开赛之一。比赛每年带来数百万美元的门票收入,30万人以上现场观众,收看电视转播人次5亿以上,小镇则围绕每年一周多的比赛时间,主办一系列网球文化活动,由此成为全世界许多网球迷心目中的网球圣地。温布尔登深刻诠释了比赛不在乎多,在乎于精的道理。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