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资产证券化亟待制度设计
- 发布时间:2015-11-05 02:32:45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我 们 关 注 财 经 热 点
□ 李 铁
日前,继棚户区改造及其货币化补偿成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置换出信贷额度的首要用途后,住房公积金信贷资产证券化也被监管层提上议事日程。无论从规模还是产品来看,目前中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仅处于起步阶段,远未达到构成金融风险的地步,不过按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有必要提前做好制度设计。
通俗来讲,信贷资产证券化是指以信贷资产作为基础资产的证券化,包括住房抵押贷款、汽车贷款、消费信贷、信用卡账款、企业贷款等信贷资产的证券化。这一金融衍生品最早发源于美国,自1970年美国完成首笔资产证券化交易以来,信贷资产证券化已经成为银行盘活资产和企业融资的重要金融工具。按照被证券化资产种类的不同,信贷资产证券化可分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的证券化(MBS)和资产支持的证券化(ABS),目前这两大类已经构成了美国资产证券化的主流,占比超过80%。
中国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起步较晚,2005年3月,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建设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作为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试点单位,真正拉开了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的帷幕。不过,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信贷资产证券化巨大的破坏力被人们所记住,这一金融产品在国内也暂时被搁置,直到2012年才重启。
经过多年的低位徘徊,信贷资产证券化于2015年在国内开启开始爆发式发展模式。2015年1月,中国银监会批复27家股份制银行及城商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资格,标志着信贷资产证券备案制的实质性启动。5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推进信贷资产证券化,新增5000亿元人民币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规模。
就目前而言,我国资产证券化规模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还很低。2014年底,我国信贷资产证券化对银行信贷的比例只有0.3%,资产证券化占GDP比重不到0.5%,远低于美国的60%,也低于日本的3.6%和德国的2.8%。
从产品来看,我国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产品还很单一,占比约八成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业务的基础资产为企业贷款。个人住房抵押贷款、信用卡应收款等其他类基础资产涉及很少,国内商业银行至今仅发行了不到10笔MBS。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源于MBS和由其衍生出来的复杂产品担保债务凭证(CDO),美国政府为了提高住房占有率,贷款给大量原来不符合房贷要求的无收入保障的居民,积累了违约率,复杂的衍生产品又加剧了信息的不对称,形成连锁反应,进而引发危机。
另外就是美国取消混业经营以后产生的道德风险。信贷资产证券化涉及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多个上下游行业,在实行分业经营时,企业之间有着严格的风险把控措施。自2000年以后,美国开始恢复混业经营,信贷资产证券化上下游企业兼并的行为开始被允许,原来不同企业之间严格的防火墙变身为同一企业不同部门之间的分工,对把控风险的要求也因此降低了很多。在巨额收益的诱惑下,道德危机随之而来。
为避免重蹈覆辙,我国有必要未雨绸缪,在制度设计上将风险提前化解。
首先,建立完善的信用评估机制和有公信力的中介机构。美国发生次贷危机与其评级机构失职息息相关。对照目前我国的中介机构权威性,信用评级标准不明确、评级机构信息透明度低、规模不大、运作不规范、评级公允性与商业利益冲突等问题一直存在。
其次,提高市场参与度。尽管混业经营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同时大大提高了资产的流动性,证券化可将信贷市场、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联系起来。目前我国银行间市场、证券市场还存在严格的界线,仅仅在内部流通,市场参与度不够,当务之急是打通隔膜,壮大市场。
最重要的一点,当是借鉴美国的教训,限制资产重复衍生的次数,限制金融机构的杠杆率。毕竟,加杠杆容易去杠杆难,今年夏天的股灾风暴应该带给我们更多的启发与思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