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界大腕 峨眉山“论剑”
- 发布时间:2015-11-05 01:32:51 来源:郑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卢文军 文/图
城市中心打造文旅综合体
百姓家门口尽享品质生活
刚刚结束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重点围绕“十三五”规划,研究实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施路径,全面提升人民生活的质与量。而服务于人们品质生活需求的文化旅游产业,就是“全面小康”概念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国家相关政策支持下,在文化旅游消费快速增长的推动下,中国正日益成为“文化大国”“旅游大国”“电影大国”,文化旅游产业正走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作为一家快速成长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平安银行把打造“新常态”下的“新金融”作为发展目标,面向“医、食、住、行、玩”等与百姓民生息息相关的产业,积极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发展。2015年8月9日,平安银行成立银行业首家总行级专业健康文旅金融专营机构——医疗健康文化旅游金融事业部,打造面向医疗健康、文化旅游业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平台。
事业部汇聚国内顶尖文化旅游企业,发起设立了“金橙文化旅游俱乐部”,搭建起资源共享、合作交流的平台,为会员提供“商行+投行、融资+融智、引资+引流”的全方位综合金融服务。在首批吸纳24个龙头企业之后,又有24家企业加入这一阵营。未来,我们将不断扩充俱乐部平台,缔结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交流、发展、合作、共赢”的目标。
事业部整合国内顶尖影视、旅游、休闲、商业地产和消费资源,搭建了“平安文旅荟”平台,在城市中心打造具有独特时尚和艺术品位的文旅综合体,在城市周边新区构建集休闲、娱乐、旅游、度假、消费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文化旅游目的地,以此探索“平台+生态+产品+网络”的立体化商业模式。
当前,“平安文旅荟”首个项目——盛世中原项目已成功落地郑州,未来,我们还将把这一全新的商业和金融业态复制到更多的城市,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健康快乐的品质生活。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总裁王中磊:
“电影+旅游”深度融合
为娱乐行业树立新标杆
今天所探讨的话题“融合”让我想到今年最热的一个符号——“+”,代表的是一种新的商业思维、新的组合方式。受到互联网+的启发,华谊兄弟在今年也提出了一个“娱乐+”的概念,用我们所拥有的娱乐资源搭建一个高度开放的合作平台。通过“娱乐+”这个概念,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为大家总结、呈现出华谊兄弟现在在做什么事,而且让我们对未来可以做什么也有了更多思考。
娱乐+文化旅游,华谊兄弟是“文旅荟”的核心发起人之一。而华谊兄弟希望借助“文旅荟”平台实现的,正是影视娱乐和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华谊兄弟是中国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娱乐集团。华谊兄弟的实景娱乐板块就是用“电影+旅游”的方式,让光影记忆转化为身临其境的旅游体验。自2010年开始布局实景娱乐业务,经过多年摸索,华谊兄弟已经形成一套符合自身特点的经营模式:凭借IP生产能力和IP储备,以授权合作的方式在项目落地前就收回品牌授权费,在项目建成运营后更有经营收入分成。2014年6月7日,位于海口的观澜湖·华谊·冯小刚电影公社正式开街营业,在仅开放1/3主要街区的情况下就已跻身成为年度游客数量百万级的火爆景区。
当融合成为一种商业思维的时候,我们发现,跳出思想的禁锢,开放我们原本固守的圈子,与其他行业的优秀企业、优质资源深度融合、共同发展,企业的前景会有无限可能。我想这也是平安银行创立“文旅荟”这个庞大的资源整合平台的初衷。入驻“平安文旅荟”的平台后,华谊兄弟的品牌授权与实景娱乐板块有望实现更快速的布局和增长。在不远的将来,华谊兄弟建成营业20个实景项目的时候,假设一个地方一年有300万游客,20个地方就是6000万游客,如果包含门票、餐饮、购物,单客消费达到300元钱,每年就会带来180亿元的收入,届时,将为中国的实景娱乐行业树立新标杆。
北京东方园林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李东辉:
旅游将成为消费新亮点
未来发展前景值得期待
“旅游+”是指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平台,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旅游+包括交通、休闲度假、养老养生、购物消费、房地产等行业。
2014年我国旅游人数达36亿人次,增长10%;入境旅游1.28亿人次;出境旅游首次突破1亿人次大关,达到1.09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约3.25万亿元,增长11%。2015年预计旅游39.5亿人次,增长10%;旅游入出境2.48亿人次,增长4.6%,其中入境1.28亿人次,与上年基本持平;出境1.2亿人次,增长10%;旅游总收入3.66万亿元,增长11%。
从中国旅游消费结构分析,2014年,旅游景区收入2989亿元,门票949亿元,占31.7%;餐饮657亿元,占22%;住宿569亿元,占19%;商品565亿元,占19%;交通(景区内及周边)312亿元,占10.4%;演艺37亿元,占1.2%。在综合旅游消费中,直接属于景区收益的比例较小,根据适当规划和产品调整,景区收入提升潜力巨大,旅游将成为国民经济消费的亮点。
目前,中国景区旅游业仍以观光为主,但逐渐向复合型旅游发展;景区管理逐渐市场化,景区资源逐渐资本化;当下旅游业存在着制约发展的几个问题:景区自身产品及服务配套渐渐无法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自然及历史文化景区多数在政府手中,政府投入规模大但是经济效果并不明显,重复建设,近距离低水平;景区管理水平落后消费体验较差,社会资本对于景区投资参与度较低等。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鼓励金融机构积极探索,采用多种方式支持民营资本进行产业投资。平安银行作为国内领先的金融机构,已与东方园林控股集团在并购贷款和文旅产业基金等领域开展了合作。我相信,未来双方的发展前景和合作空间值得期待。
北京巅峰智业旅游文化创意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咨询顾问葛羿:
旅游投资没有不好风景
只有没有运营好的项目
旅游产业,第一供给、第二配套、第三市场。投资是购买资源,是提供所有旅游服务的投资,包括设施、旅游交通,要依据不同的基本需求方向决定旅游规划的内容。
旅游投资更多的是基于旅游消费价值的投资,长期价值的定义是消费价值的长期化,土地、空间、资源的唯一性。收益的条件也仍然是通过产业链服务、投资、建设、运营的组织方式进行传递,收益对于投资来说一定是建立在整个产业链不同端的重要环节,规划要去发现设施运营收益权和市场组织收益权,如果规划条件不能满足相关投资人的收益权条件的话,规划的实现几乎为零。
2009年以后产生的市场细分原则,就是你能做什么、你有什么、你得到什么样的市场。而不是统称为旅游目的地,目的地的形态、区域的覆盖率、交通的可达性,资源的禀赋和消费的区隔造成了市场必须细分,所有的规划必须要能够准确定义旅游项目,或者说旅游目的地市场细分的判断,旅游投资不见得一定要把黄山买了,我们就是建立旅游投资的区域优势原则,无论资源禀赋在整个大山大水大人文的比例中占多少,只要有人口优势、交通优势、产品供给的优势,某个区域获得相对优势就可以。潘石屹讲土地开发的时候说没有不好的地,只有不好的项目,旅游也有这样的原则。
最终要关注的是城镇化,旅游的到达和公共服务的配套,做旅游不仅仅是景区项目,很重要的是对周边的公共服务能力相应的城镇化的配置能力有所依赖或者有所投资。
我一直在强调旅游是长期投资,如何放大收益权呢?收益权是可转让利。有一些文化和资源管理上的核心旅游资源,如何通过管理拥有资产权、管理权分离的方式进入资本市场投资的领域,主要是靠收益权分离的方式。
杠杆,我们的能力是杠杆,就是把资源通过现金流的方式放大,不能放大的资源价值进入市场也是不成功的。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