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律师讲述欧洲难民危机 向世界发出中国声音
- 发布时间:2015-11-02 08:06:00 来源:环球时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环球时报报道 记者 张杰】难民危机爆发前,欧洲一体化进程已在经济、政治等领域遭到严峻考验,叙利亚等国难民大量进入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又带来新的挑战,同时引起国际法律界的思考。11月2日,由中国第一个国际法领域的非政府组织(NGO)——“国际法促进中心(CIIL)”组织实地调研并撰写的《叙利亚难民危机德国调研报告》在北京正式发布。CIIL创始人、中国律师刘毅强向《环球时报》记者独家讲述了在德国多个城市难民营调研的经过和感受,他希望通过调研国际法热点问题,聚焦国际法的最近动态,“把中国人带到国际法的前沿,把国际法带到世界华人的身边”,并在世界上发出来自中国的声音。
调研难民营经费来自中国律师“众筹”
荷兰海牙被誉为“国际法之都”。专注于国际法研究的刘毅强今年6月在海牙创建“国际法促进中心”,在他看来,这是来自中国的国际法人士在海牙建起自己的“心灵家园”。3年前的“国际刑事司法日”(7月17日),刘毅强还成立了NGO组织“中国国际刑法青年学者联盟”(CIICJ)。作为该组织的秘书长,2013年9月在庆祝海牙和平宫(国际法院所在地)建成100周年的活动上,刘毅强做了题为“为什么中国人必须参与国际法治”的演讲。
愈演愈烈的难民危机让刘毅强有了赴德国实地考察的想法。10月21日,在海牙的国际法促进中心,刚结束调研的中心执行主任刘毅强向《环球时报》记者讲述了调研难民危机的初衷:“9月16日我生日聚会,海牙办公室的研究员Lucie TAHAKI(法籍)刚好在北京转机,我们一起聊到难民处境以及德国和欧洲对难民的接纳情况。那时我就开始想,难民处境到底如何?中国人可以为解决这一危机做些什么?与其听别人的说法,不如自己奔赴一线去实地调研。”
在不到一个月的筹备时间里,刘毅强成立了“调研组”和“报告写作组”。除了刘毅强,调研组中国律师还有北京大学硕士沈洁、格罗宁根大学博士候选人徐奇、维也纳大学博士候选人田立。国际调研组由Lucie等4人组成。10月15日,他们从荷兰出发,前往德国杜塞尔多夫、波恩、慕尼黑和柏林实地调研,探访当地的难民营,同德国的非政府组织、慈善机构和外交部座谈交流。用刘毅强的话说,他希望通过一线调研,最终写出报告,供国内智库、媒体和政府部门研究。
这份近3.5万字、名为《叙利亚难民危机德国调研报告》得出的结论是:德国已尽其所能来应对难民危机,其社会资源的极限正在凸显,而相对的,持续的难民潮带来的不良效应也随时有上升甚至恶化的可能性;中国有为德国解决难民危机提供力所能及的人道主义援助的可行性,后者也有一定的需要,关键需要双方更好沟通和协调;更为关键的是,难民危机的解决需要从根源上解决难民出逃的原因,结束叙利亚等国的武装冲突和动荡局势等。
刘毅强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我们对难民这一世界性议题保持着长期关注,而最近的欧洲难民潮更让我们意识到原有的难民治理体系已无法应对眼下的挑战。”他认为,对自身实力不断增长,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来说,应对难民问题是不可回避的。
作为这次调研团队的发起人,刘毅强和Lucie分工负责。刘毅强在国内筹措资金,联系荷兰方面研究国际法的中国留学生组建中国团队,并与德国联邦政府联系;Lucie回到欧洲后,在荷兰和德国联系欧洲团队,并负责同德国的难民营和非政府组织联络对接。刘毅强说:“我通过众筹的方式筹集了数万元人民币,时间很紧,大部分的钱都来自于我以前的律师朋友,他们相信我,也认为我在做一件真的很有意义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