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商遇转型“大浪” 进退之间舵向何处引思考
- 发布时间:2015-10-31 18:21:00 来源:中国新闻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新网杭州10月31日电 (记者 谢盼盼)自改革开放以来,浙商成为浙江经济发展的有生力量,亦是浙江发展最宝贵的资源,然而,30余年浙商打下的企业王国,谁主沉浮?
传统产业的落寞,外贸市场不振,市场消费能力不旺……众多浙商从传统产业中脱身,令商海驰骋的掌舵者,不由调整航行方向。今年,浙江广厦发布公告,宣布未来三年内将退出房地产行业,转向影视文化等新行业。
互联网时代到来,互联网经济在浙江遍地开花,等待有识之士的青睐。浙商也不甘寂寞,在新兴领域试水。
“依靠服装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如是感叹,“如果30年前我在做服装,30年后还在做服装,我老早‘死’掉了。”
改革开放至今,浙商已到了转型风口,向新兴领域进军,从传统产业退出成为众多浙商的前行路径。进与退之间,浙商这艘“航母”面临更多的挑战与机遇。
谋求转型成浙商新常态
进军锂电池新材料、扎进金融圈、迈向保险业……这是50后的杉杉品牌创始人郑永刚,这些年来马不停蹄做的一些大事,而这样的大事似乎与他本职服装业没有任何关系。
他告诉记者,自己还将眼光投向大健康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相关领域的投资和开拓正逐步展开。
“依靠服装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了。”郑永刚还这样感叹,“如果30年前我在做服装,30年后还在做服装,我老早‘死’掉了。”
郑永刚的话,不免有些直白,却直击了当下浙商转型无法言说的阵痛。
30余年的光景,对浙江老一辈浙商而言,是难忘的。正因为30多年前改革开放,使得浙商抓住契机,一批批民营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冒出,在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浙江遥遥领先,占据约五分之一的席位。
浙江省长李强曾这么评价浙商:企业家是浙江发展最宝贵的资源,浙江改革开放30多年最值得总结的经验,就是在自然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把浙江人自身变成了资源。
然而,浙商创造的经济神话,却在当下遭遇“冷水”:传统产业的落寞,外贸市场不振,市场消费能力不旺……这些问题摆在了浙江的面前,众多浙商纷纷从传统产业中脱身,令这些商海驰骋的掌舵者,不由调整航行方向,转型成浙商普遍现状。
今年,浙江广厦发布公告,宣布公司在未来三年内将逐步退出房地产行业,转向影视文化等新行业。此外包括莱茵达置业、宋都地产等浙系房企,也纷纷传出即将转型。
纺织业等传统产业也纷纷谋出路,分析指出,当前中国纺织行业已进入增长速度放缓的新常态,不少品牌服装企业沉陷在库存的泥潭。
与此同时,浙江药业也谋求转型,而进军保健品市场是其转型升级的一个方向。浙江医药旗下维艾乐健康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倪磊表示,公司从简单原料生产做深加工,更希望努力做好品牌建设,而找到新的增长点。
浙江工业大学经管学院院长虞晓芬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分析道,当下传统产业遭遇诸多瓶颈,传统产业产能过剩,制造业市场面临供大于求的市场环境,此外劳动力成本、资金成本、土地成本大幅上升,影响传统产业竞争能力,“尽管成本上升,但出产价格不升反而跌,压缩企业的利润空间,传统企业面临生存危机。”
退而守本是“等死” 进而求变是王道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正如达尔文的进化论,浙商既然不能选择时代,就在时代里寻求生存之道,转型升级,不是“狼来了”。
“在浙江土地上办企业是个逐浪的过程,而我们都是时代弄潮儿。”在近日刚闭幕的第三届世界浙商大会上,一位不具名浙商表达了当下经济看法。
变,还是不变?是稳中求变,还是改革中迅变?
丛林之中,总有一群如狮虎般的企业在主动迎战,训练力量或变换战术,只为了站上食物链高端。
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叶航表示,“企业不动,等死是肯定的,动可能会有风险,但有可能闯出一条路来,但如果企业家不敢挑战风险的话,那肯定是坐着百分之百等死。”
早在十余年前,郑永刚就意识到转型的危机,“随服装企业品牌营销意识的提高,特别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资品牌的大量进入,国内服装业高速发展期将随之结束。”
郑永刚看来,服装行业还是要坚持做好,但交给专业的人去做就够了。“杉杉集团必须要综合发展,在转型中寻求突破。”
与郑永刚一样,当时代的浪潮扑涌而来,正泰集团选择了迎接。这几年,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频频提及“互联网思维”和“工业革命”。
1984年到2015年,从温州市乐清县求精开关厂到正泰集团,转型升级是该企业孜孜不倦所求之道。在经济新常态下,浙商如何把握新机遇?正泰集团已经用实际行动做出了榜样,其中最引为关注的是其“走出去”、“引进来”战略:在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意大利、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建立光伏电站;未来5年准备投资16亿美元在印度投资能源领域,建成若干座太阳能发电厂……
如果说,传统实业在浪潮中调整自身方向是无奈之举时代之迫,而高科技企业同样也需要在时代中调整。
从一家安防设备制造企业转型为视频产品及内容服务商,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海康威视同样身处“变”中,还频频与互联网巨头“联姻”:联手阿里云打造智能家居生活,发布互联网战略等。
“可以说,我们是吃着碗里,看着田里,多一些前瞻性思考,”海康威视副总裁郑一波表示,海康威视也在变,随市场和客户需求而变。
“我们要延续高增长,光有原来产业是不够,要去做原来没有做过的。”郑一波将海康威视的变,称为业务上的延伸。在三年前,海康威视就布局解决方案的研发,如今该研发逐步发挥一些作用,让他们尝到了一些“甜头”。
浙江企业在变革中,或是传统行业中跳开,转向新兴技术产业的怀抱,或是在以往业务上加强产业延伸,迎合市场和客户的需求。
对于浙商的主动变革,虞晓芬“点赞”,她说,世界处于一个变革之中,新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出现,消费者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企业肯定要变动,还要培育动态竞争能力适应时代需要。
新旧博弈传统产业 跨行进军如何“善待”其身?
“进”是企业在新行业中主动寻求变革,“退”是企业在老行业里不知所措谋求自保。然而,这进退间,浙企如何引导寻求自身平衡?
“不能拿新产业去养老的产业。”叶航提醒,浙商转到新行业里,战略目标要明确,可以采取短兵突击的方法,各个行业试一试,“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上,才可以大规模投入,把传统产业慢慢转移到新产业中去。”
虞晓芬也建议,浙商进入新行业之前,首先要进行科学市场研究;第二进入新行业,要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第三浙商应学习新理念等。
在新与旧产业之间转换,杉杉是个转型成功的例子。
当初杉杉集团决定进军高科技时,郑永刚告诉记者,他进行广泛调研项目,要求是两个:技术必须领先,具备良好的市场前景。
2003年,杉杉涉足锂电池正极材料,郑永刚就走访了全国4家正极材料生产企业。当年11月,郑永刚迅速圈定其中客户最认可、技术最强的一家,投入几千万元收购并扩充产能。
谁知道,当初杉杉搞新能源好几年都没有赚钱,全靠集团支撑,但郑永刚沉住了气。几年后,杉杉的高科技板块果真迎来了爆发性的增长,从年利润百万级跃升亿级,成为上市公司的主要赢利点。
在调整中,海康威视也曾有过类似的疑虑,郑一波说,海康威视在发展中,也曾有收购行为,但后来也有过放弃。“进军新的存在风险的行业,从公司而言要有心理准备,这个也许成功也许失败,这个失败或许是我们能力的原因,或许是本身市场需求没有到爆炸性的增长。”
站在传统产业的转型上,虞晓芬就提出,传统产业为何不能“进”?
她建议,传统行业也可以对接新技术,汽车行业是一个很传统行业,但我们看到每年都在进行技术进步,当下,在传统行业和新兴产业之中界限还处于相对模糊的界限,所以我们用新技术去改变传统行业。
创新为进退添思考 为转型添动力
手指一点即刻下单、72小时内上门服务、15天内收到专属定制服饰……这是浙江报喜鸟集团做出的创新转型:推出“O2O+C2B”个性化定制服装,用工业4.0思维建成现代智能化工厂,实现智能制造转型。
其实纵观当下,作为浙江制造第一阵列的选手,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娃哈哈集团董事长宗庆后,这些老一代和中生代的浙商的选择或多或少集中的方向有:创新转型向上走。
“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灵魂,对于创新讲得再多也不过分。”虞晓芬的一句话将企业的创新提到了高度。
虞晓芬说,创新的重要性难以用语言来表达的,浙商不管是传统产业继续做,还是跨行都是需要创新的,包括技术的创新,工艺的创新,营销渠道的创新,服务的创新等。
郑一波也承认,创新对企业至关重要,“海康发展到现在,原因也是内部不断在自我创新,很多应用模式在创新,很多机制、体制也在不断创新。”
叶航也重提了创新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完全竞争的市场,各个企业从理论来说,利润是趋于零,而投资成本上升,劳动力成本上升,意味很多企业做传统产品,已没有什么利润,甚至要亏损。“发展到工业化社会后期,都会面临这样的局面。美国也面临过,日本也面临过,而美国走出来实际就是靠创新。”
浙商敢为天下先,叶航认为,浙商最大的优势是最敢于创新,要继续维持,而短处是绝大部分企业家在创造利润的同时,忽略自身知识的学习,整个知识结构比较陈旧,这样在创新上碰到很多瓶颈。
他建议,浙商要放宽眼界,多看多学,多依靠年轻的青春力量。
而,浙江又该如何引领浙商,从而确保浙商继续领跑中国?
虞晓芬建议,政府应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包括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政府还要加大制度的供给,利用政府掌握的资源,给企业创新提供一个更大的市场。
“政府应该允许浙企去闯,让他们在实战中(适者生存),尽管有的头破血流,有的倾家荡产,这也是没办法,不走这条路,另外的路就是等死,对政府而言就要鼓励企业家尽一切能力去闯。”叶航表示。(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