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机器”:公务机飞进中国的台前幕后
- 发布时间:2015-10-29 15:49:45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华网北京10月29日电(记者呼涛)2015年初秋,中国年轻钢琴家郎朗实现了一项艺术生涯中堪称“奇迹”的飞行:从北京往返英国爱丁堡,参加完爱丁堡艺术节的演出后,直接赶回北京参加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要活动。这次洲际飞行和两场重要活动,由一架公务机仅用48小时就连接起来。
“一首协奏曲的时间,飞机就从爱丁堡飞到了挪威海峡上空。”郎朗用音乐家独有的方式描述着飞行的感受,并在微博上解密了这趟空中行程。
二十年间,中国的公务机行业从曾经的一片空白发展到如今世界关注的爆发式增长,从国际订单支撑发展到本土客户成为主力,而那个1995年将公务机带进中国的企业则有个非常中国的名字“金鹿”。
在中国,对于公务机的好奇和疑惑从来没有停止过——航线越来越多、时刻越来越丰富,公务舱、头等舱服务的竞争为旅客带来那么多便利,真的还需要坐公务机吗?
“我们的答案是肯定的!公务机在帮助那些与中国经济同步成长的企业去掌控时间,而不是被时间掌控。”金鹿公务航空副总裁方新宇说,“公务机的本质就是交通工具,能带来时间的节约和效率的极大提升。这才是公务机的真正价值。”
发现“时间机器”
二十年间,那些驱动着中国经济成长的新兴力量带动了公务机行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把公务机这个“时间机器”用得很灵活,飞行于他们全国甚至全球发展布局之中。
事实上,公务机来到中国出于一个偶然的机缘——1994年,海航创始人陈峰在美国考察发现‘小飞机’的出行方式方便灵活,甚至“随心所欲”,能够极大地提升工作效率,为现代企业赢得时间。一年后,金鹿公务机诞生,中国民航业从此有了一个全新的领域:公务航空。
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启改革大幕的中国民航业迅速被激发出活力,中国人买机票终于不用再拿介绍信了。1993年,海南航空在中国最南部省份诞生,创始人陈峰在美国考察时发现,飞机除了装着一两百人按着既定的航线和时刻赶往目的地,还可以就带着几个人灵活地飞向指定的目的地,乘客在空中除了能比较自在地休息,还可以开个会。
陈峰拿着申请报告去民航局去讲述公务机的概念和价值,并且得到批复。随后,金鹿公务也拥有了最初的公务机队——两架从国外引进的二手的里尔飞机,实用而经济。
二十年后回望他这一坚定的推动,有业内人士解读为“是海航或者说陈峰在中国‘创造’了公务机这个行业。”在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民航班机都不多,但那不意味着对公务机没有需求。
1995年,金鹿执飞的第一班公务飞行是运送美国埃索石油的高管和专业人士赴西部进行投资考察。随后,埃索石油就跟金鹿签订了一年的协议。
一段“江湖传说”引发关注
2004年,一个坐着头等舱赶去新加坡航展的中国企业家在抵达后发现没有人接机,随后却得知同期坐着公务机抵达的外国企业家下飞机后直接就被送到了航展现场。这位企业家在航展当场拍板购买了一架公务机。据说这位企业家就是杭州道远化纤集团董事长裘道远,而那架花费了6000多万元购置的飞机被命名为“首相一号”。
这架由中国企业家购置的“首相一号”在国内甚至国际公务机业界引发了一阵热议——尽管这架在航展上直接拍板买来的飞机多少有些“赌气”的成分,但它也意味着,成长中的中国企业也拥有公务机的现实需求。
“首相一号”交付给它的中国主人后,就被交由金鹿公务进行托管。按照行业同行做法,公务机这样一个投巨资购置回的高技术交通工具需要有专业公司和人员进行日常运行和保养。
“对于中国公务航空,‘首相一号’的出现是个标志性事件。他从观念上引领、带动起国内企业和先富阶层,让他们对飞机有了直观感受,知道原来中国也可以有公务飞机。”方新宇说。
尽管早期购买飞机的人和企业多少都有面子上的考虑,也用公务机做一些招待性的飞行,“但毕竟这是一个商人的群体,商人最能发现和捕捉价值。无论是用作招商引资,还是企业合作中展示企业实力,公务机发挥了高效交通工具的价值。”他说。
“至于其中出现的炫富等现象,那又另当别论。使用得不妥当不是公务机本身的问题。”他说,中国公务机市场的客户已由二十年前的外国公司,变成中国客户为主,需求不断提升。“中国公务机市场历经二十年成长,最现实的驱动力来自类似这些为促进企业业务发展的商务出行需要。”
公务机的中国式探索
2011年日本福岛大地震,成田机场在震后再次短暂开放的时间里,第一架起飞的就是金鹿的公务机。地震当时,原本计划起飞的飞机正在准备进场,而客户还在赶往机场的路上,那次激动人心的飞行是总部与机场紧密协调后出色完成的紧急起飞。
曾经有客户提出一项很有挑战的飞行任务——要包机飞抵喜马拉雅山南麓小国不丹。
考虑到当地海拔两千多米的帕罗机场位于由五千多米山峰环抱的河谷中,公司派出由领航员和有经验飞行员组成的先遣队进行了预先飞行,“飞机进场几乎是贴着山飞进去的,安全着落,客户心愿达成。”方新宇说。
这样有挑战性的飞行对于一个公务机公司来说已经成为日常的商业任务。事实上,他们也承担着为国效力、救人性命的社会责任——2008年,运送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重要救援物资飞赴汶川地震灾区;2010年,急救包机将菲律宾劫持案件中受伤的香港同胞送回,以及运送被日本扣押的詹其雄船长返回祖国;2014年,执行国家越南撤侨救援任务将16位重伤同胞转运回国……
“在国家需要、人道主义任务面前,我们优先做好保障,不讲条件。”方新宇说。
“未来的中国天空,公务机的成长远没有定型,空间是无限的。”他说,金鹿最新推出的“分时共享”就是一种创新探索。
他解释说,“分时共享”就是让客户不需要购买飞机,也能拥有机主般的飞行体验——客户可以预先购买飞行时数来选择机型、灵活安排出行,却不必因为购置飞机而占用大量资金,免于自有飞机带来的种种费心费力。
那次48小时往返北京和爱丁堡的机缘,让郎朗成为“分时共享”计划的第一人。“时间机器”一样高效的公务机和专属休息空间,让往返于两场重大演出的郎朗状态从容。
公务机要如何在处于成长进行时的中国天空“飞”得从容不迫,探索始终在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