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产中介入侵者,为什么是链家
- 发布时间:2015-10-22 04:33:17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赵翰露
这个月,刘伍洋忙疯了。作为上海链家的营运总经理,连续数日,他都要听取公司各大区负责人在公司翻牌后的首次述职报告。与过去相比,这一工作量成倍增加——在2015年与链家合并以前,时名德佑的这家地产中介公司在上海有210家门店;现在,上海链家有1050家门店。
业内也用“疯狂”来形容链家的这一轮扩张。不仅在上海,广州、深圳、成都等地排名第一、第二的本地中介公司都在近一年内以并购方式被链家纳入麾下,并统一采用“链家”的品牌标识。在上海,链家合并“千年老二”德佑后,不到半年,市场份额超过原来的老大中原地产。9月最新数据是,上海链家成交4006套房源,占市场份额11.09%,与上月相比增长幅度达24.6%。
怪物般的增长速度,对链家来说不是第一次。2001年诞生于北京的这家民营中介企业,不到十年就发展为北京最大的中介公司,市场份额达到惊人的40%以上,甚至被指“垄断”。
链家做了什么?为什么是链家?
“真房源”真的可靠?
链家赖以发达的,是不同于其他中介企业的技术体系与理念。
在买卖房产上很有经验的杨晓(化名),对几年前在链家的一次购房体验记忆犹新。“那时候链家在上海只有几家分店,我偶然去那边看房。”杨晓说,与上海本土中介很不一样,链家的经纪人直接把她带到电脑前,让她从内网后台挑选自己中意的房源。后来,杨晓在链家成交了一套次新三房。
卢茆(化名)则是从最近铺天盖地的广告里知道了链家,她正在寻找婚房。已经看了一段时间房子的她,对链家宣称的“真房源”存有质疑,她在链家挑了一套从照片上看装修精美、价格也蛮“合理”的房子去实地查看。“一进门,感觉装修比照片上拍出来的还漂亮; 价格私下问了,也是真的。”
过去,中介门店与中介网站分属不同企业,经纪人都以个人名义把房源挂上互联网平台;结果,劣币驱逐良币,虚假房源虚假照片虚假价格大行其道。如果中介企业能够自建网站,这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顺带,面对强势的互联网平台企业,传统中介也可以多几分说话的底气。做这一尝试的中介企业不少,但受制于技术,更受制于理念,成功的寥寥无几。
链家不太一样。它的网站从页面风格、产品设计到操作流程,都显得“互联网化”,符合年轻人的使用习惯,体验不输于互联网中介。最重要的是,它房源很多,并宣称全部为真。
“内外网打通,全过程监督。”刘伍洋这样概括链家的网站体系。经纪人在后台看到的,就是购房者在前台看到;如果经纪人挂了假房源、或者价格不真实,专门的监督团队发现后,会要求经纪人停职培训。技术力量,则直接从优秀的互联网公司挖角。不仅如此,链家还把多数中介讳莫如深的历史数据一一公开到网上:房源带看次数,同小区房源历史上每一次的成交价格。“我们不赚信息不对称的钱。”
开千家门店的逻辑
对多数上海人来说,链家几乎是“一夜之间”出现的。许多原本不关心房地产的人也问,那个链家究竟是什么?为什么突然那么多广告那么多门店?
这个感觉,一点也没错。在今年3月链家与德佑合并之前,北京链家和上海德佑分别在上海有19家和210家门店。而截至记者发稿,上海链家的门店数量达到了1050家。
“有门店,才能真正深入社区。”刘伍洋描绘了一个宏大愿景:未来,上海链家将依托门店,把上海2.3万个住宅小区的100余万套户型的全部资料都搜集完整,形成一本“楼盘字典”。
换个角度理解,这也可以认为是对房源的严格把控。做中介,房源是根本。上海的中介市场十分散乱,谁都不敢说自己有“最全房源”,这也是互联网中介平台生存的契机——购房者都想在“大而全”的平台上搜寻信息。以一家之力抗衡平台上的所有信息,链家必须下狠手在房源上。
而开草根门店,是链家认为了解社区、与社区居民亲近的唯一渠道,一旦有房源出现,第一时间占据主动。链家还有一种独特的操作手段叫做“签赔”,即与售房者签订独家速销协议,以求独占房源。对房源的渴求可见一斑。
然而,庞大的门店计划,引来业内不少质疑。门店不便宜,更不好维持。半年1000家门店,几乎是天文数字。合并前,德佑在上海已深耕13年,门店总共才200家出头。上海链家的头号竞争对手中原,十多年也不过拥有500余家门店。新晋互联网中介翘楚爱屋吉屋,干脆完全抛弃了“门店”概念,仅在区域中心地点租借普通办公楼,大大缩减成本。上海城区内普通的街面商铺,租金价格至少在5元-10元/平方米/天,折算下来,一家门店的月租金可能接近10万元。爱屋吉屋等正是以省掉了这笔钱为理由,打出了“佣金减半”等口号。
与铺面租金相伴而来的还有高昂的人力成本。每多开一家门店,至少要多招10名员工——链家给出的报酬还不低,每人每月底薪5000元。一位业内人士替链家算了一笔账,各项费用平摊后,每名员工的月均成本起码2万元。“这应该已经超过了他们的人均业绩。”
但刘伍洋坚称,门店的运营成本,仅占上海链家总成本的5%-8%,完全不是外界所说的“成本太高”。而且,从整体成交来看,线下门店占全部成交量的60%。所谓的“不赚钱”的互联网模式也没在链家的运营中出现——“近期开那么多店,滚动起来总体来说还是盈利的。”相比之下,刘伍洋更愿意承认,链家之所以不能像爱屋吉屋那样在中介费上打折,是因为“比别人花了更多的钱在技术研发和客户服务上”。
急速扩张背后的隐忧
根据刘伍洋提供的数字,北京链家在北京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了40%。还有两种说法分别是50%和60%。这似乎可以认为是模式迥然于其他企业的必然结果,但同时也带来了“垄断”的隐忧。北京白领袁园(化名)说,自己对链家是“又爱又恨”,爱者,“跟其他中介比起来确实是矮子里拔长子”,恨者,“它要你签独家,中介费也不打折,非常强势”。
上海知名的生活类论坛“篱笆网”上,对新来者链家的议论不少,话题集中在上面提到过的“签赔”、“速销协议”上。链家的业务员会告诉售房者,如果签订这类协议,将在平台上特别推荐这一房源。“千万别签速销!”这是篱笆网上不少卖房者的呼声。他们表示,独家委托未必能让房子卖得更快,反而会有被中介牵着鼻子走、甚至吃差价的风险。高速扩张下的经纪人素质也是一个争议焦点,“扩张太快,收了好多小中介,服务比过去的链家和德佑差多了。”业内甚至有人点评,链家的强势“垄断”,比起过去的“虚假房源”,不过是“用一个毒瘤掩盖另一个毒瘤”。
令人瞠目的扩张速度、备受诟病仍在坚持的“速销协议”、乃至不惜代价连续在全国各地并购排名靠前的本土企业,链家种种动作,背后的逻辑很清晰。链家CEO左晖曾不止一次表示,中介行业里,不是链家做得好,是“别人比我们做得更差”。于是,一度很“慢”、在北京稳扎稳打的链家摇身成为“入侵者”——抓住对手还未普遍觉醒的时机,迅速自我复制到全国,是最理性最现实的选择。
可以印证的是,出身德佑的刘伍洋表示,之所以与链家合作,是因为“链家在做的许多事,我们也想做,只是他们已经做得比较成熟了。”
然而,“入侵”绝非易事。急速扩张,除了带来上文所提到的用户体验变差,还隐含着一重更大的风险:资金。
链家的扩张以极为传统的并购模式进行,并购的是当地实力不可小觑的老牌企业。比如在上海,与德佑交叉持股,股份数额相差不大。互联网公司常常使用的融资手段,在链家身上则几乎没有发生——近年来传出消息的仅有鼎晖和复星入股,而鼎晖已经撤资。是否有融资计划?链家方面对此三缄其口。甚至有媒体认为,链家这些年的扩张,全是靠着“自有资金”。
那么,半年800家门店,“自有资金”能否顶住?按照刘伍洋的说法,门店总体是盈利的。这也许不假——链家出击全国的时间,精准地卡在今年上半年“330新政”的前后;在上海半年来的门店扩张,几乎与整个房产市场热度的上升曲线一致。很难说清,到底是链家好,还是市场好。
“快速扩张的时候大开门店,市场不好了怎么办?”事实上,半年多来,业界对链家“资金链断裂”的怀疑从未停止。
然而链家似乎完全听不到这些质疑,更大的野心,正在酝酿之中。近期,链家新房、链家金融,已相继开始上线推广。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