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京津冀高校 如何在“大考”中协同发展

  • 发布时间:2015-10-20 02:31:53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将新闻进行到底

  文·本报记者 林莉君

  大学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也是城市发展创新的引擎。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考”中,三地高校如何共建、共享,互学、互建,构建充满活力的高等教育大格局?10月17日,北京工业大学庆祝建校55周年之际,京津冀三地21所高校校长和教育专家齐聚北京工业大学,共同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框架下的高等教育。

  差异化是挑战也是机遇

  京津冀三地的差异化现状,是校长们绕不开的话题,在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国家战略中,如何正确对待这种差异化?三地高校如何共建共享?

  北京工业大学党委书记郑吉春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始于一域却剑指全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历史进程中,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推进。在这场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大考”中,迫切需要高校领导破除“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势,以主动“赶考”的积极态度,来促进和实现区域内资源的有序流动,通过新型高端智库的建设,为城市群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决策服务。

  河北工业大学校长展永认为,京津冀高校科技资源丰富,高水平的科技平台多,但是科技资源分散,区域间水平差异比较大,创新协同不够。“坦率地说,河北高校的整体学科建设水平、办学水平和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的落差。但是为了更好地落实区域驱动的发展战略,提高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水平,区域高校应该进一步加强合作。我们非常渴望得到北京和天津各个高校对河北工业大学的支持。联合服务指向具体明确的高水平的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发基地,产业基地创新战略联盟等科技平台,提高校际间协同创新的规模和水平,进一步提升校际科技创新资源和成果的开放共享程度。”

  引进优秀学者,形成人才集聚效应

  “人才”被校长们认为是这场“大考”的重中之重。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在作题为“大学人才引进与人事制度改革”的主题报告中指出,人才引进和人才队伍建设是学科和学校发展的关键,只要条件合适,一定要全力以赴吸引并留住世界一流的人才。他以清华大学生命学科为例,列举了引进人才时遵循的三条原则,一是以青年学者为主,二是接轨国际化的做法,三是引进最优秀的学者。

  在提到如何吸引、留住人才时,施一公分享了清华在生命科学领域“三步走”的做法,短期必须靠学校,中期靠国家和企业,“因为国家看到生命科学的发展,必须投入,如果不投入的话难以维系。”而长期稳定发展主要靠创新转化红利。“基础研究最后经过十年的转化,肯定会有世界领先的尖端产品出来。这个时候转化红利也会源源不断地进来。”施一公说。

  展永也表达了同样的看法。他说,要想建立高水平大学,没有人才根本做不到。京津冀高校尤其是地方高等院校,作为该地区的主要人才支撑,需要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对人在培养的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

  天津工业大学校长杨庆新认为,人才集聚合作模式是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的重要模式。他说,通过校企之间的人才互聘,交流和培养、培训,以及其他的模式,可以提升学校的整体人才水平。“统筹区域的资源,不为我有,但为我用。我们应该要建成一个京津冀高校协同发展,协同创新的人才库,谁需要什么,你不用从头研究,去找就行了。预期效果就是培养具有国家级的协同创新团队和国家称号的人才,吸引人才,用高水平的人才再吸引人才。形成一个人才的集聚效应。”

  选好切入点 发挥特色学科优势

  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被校长们看作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

  北京科技大学校长张欣欣打了个形象的比喻:“假设京津冀是一列车,我们从哪上车?什么时候上车?上哪节车厢都是不一样的。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下,高校要找好切入点。”前身是北京钢铁学院的北京科技大学,在钢铁行业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中,北京科技大学结合京津冀三地的高等院校、科学院所、工程技术公司、设备制造企业和大型钢铁企业,以及金融服务机构等成立了京津冀钢铁行业节能减排产业技术联盟。“我们联盟目标要建成三个平台,一个示范区,产业联盟技术创新的平台,科技成果转化转移的平台,绿色金融服务平台。到目前为止,联盟在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公布了20项先进成果。”张欣欣介绍。

  杨庆新也表示,当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应着重从校企对接、学科集优、专业共享、人才集聚的合作模式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京津冀高校协同创新。企业需求什么,高校有什么,首先需要对接。还要根据国家区域经济建设发展需要,利用各自的优势、跨区域建立联合协同创新中心,积极与企业开展联合攻关特色。

  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对北京地区的高校提出:要严格控制在京高校招生的人数和办学规模,严禁在北京扩大占地,这对任何一所在京高校都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张欣欣表示,高校要“借船出海”。他说,北京科技大学在学院路有900亩,2400万学生,可以想象有多挤。学校制定的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中提出,2015年到2020年要建立世界冶金科技教育中心。而河北和钢铁的契合度是最高的。“我们已经考察了三个地方,迁安市、北戴河新区和曹妃甸。将来我们要把钢铁学院搬到河北去,留下北京这块地方做北京科技大学。” 张欣欣说。

  人才培养要契合区域经济发展

  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终极使命。面对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框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要求?

  展永表示,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了京津冀要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服务经济、知识经济和绿色经济。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发展高端装备、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京津冀高校尤其是作为地方高等院校,作为该地区的主要人才支撑,要根据重点产业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结构和布局进行适度的转型和调整。对人才培养方面的转型发展,要认真审视目前人才培养的结构布局,审视人才培养的质量,切实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的契合度。“去年以来,河北工业大学加快推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建立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科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坚守工科专业,强化优势专业,暂停或减少了不能完全适应区域产业发展需求的本科一批专业18个,本科三批专业20个。”展永介绍。

  北京工业大学校长柳贡慧认为,推进京津冀高等教育协同发展,三地高校需探索现代大学办学理念及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建设,需适应新产业结构,优化配置调整学科结构,凝聚成具有国际影响的区域特色学科群,联合建立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加强教师、学生跨校交流,推进跨校授课、跨校挂职等,联合建立多学科组成的高端智库和开放式研究机构,积极参与京津冀区域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建设。

  如何真正把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从机制上、制度上,从联动上、从合作共赢上加以落实?柳贡慧也分享了他的一些思考:三地高校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己服务和面向的领域,优化学科专业的布局设置;联盟之间应该有更紧密的合作,构建资源共享的开放平台,乃至能够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区域特色的学科群。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