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重工:跨界转型闯新路
- 发布时间:2015-10-19 01:31:00 来源:科技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本报记者 乔 地通讯员 任宏军
位于洛阳的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以创客空间模式建立5个大工匠工作室和16个工人创客群体,直接参与者达到500多人,不仅带动4000多名一线工人成长成才,还为企业科技创新、经济转型转型提供了强大支撑,创出了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
大企业也可以搞“双创”
中信重工的前身是洛阳矿山机器厂。它是毛泽东主席在上世纪50年代亲自批准的共和国第一个五年计划156个大型项目之一。
如今的中信重工,一连串耀眼的“最大”头衔,彰显着它在共和国制造业领域的地位和荣耀: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世界最大的矿业装备和水泥装备制造商,中国最大的重型机械制造企业之一,中国低速重载齿轮加工基地,中国大型铸锻和热处理中心……
2013年2月,中信重工作出实施战略转型重大部署,在内涵上,从制造型企业向高新技术企业转型;在商业模式上,从主机供应商向成套服务商转型;在外延上,从本土化企业向国际化企业转型。并提出今后3年平均不低于“五六七”的指标,即国际市场份额50%、成套市场份额60%、新产品贡献率70%。
中信重工董事长任沁新说:“企业无论规模多大,一旦失去创新优势,就无法做到大而优、优而强。中信重工的发展之路,实际上是一条创新之路,一条身在重装行业、却跳出重装行业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在今年3月30日公司召开的科技大会上,中信重工为转型智能制造选定了这样的路线图:由制造到智造、走改革创新的科技发展之路。高技术、高性能、高价值、高可靠性、高集成性、高智能性,以“六高”定位中信重工创新体系的特色。
今年8月,持续深度转型的中信重工,进一步明确提出全力打造以“核心制造+变频传动+智能控制+成套服务”为突出特征的中信重工版“互联网+”,被国家工信部批准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创新试点企业。
目前,中信重工聘请10位院士、15位行业领军人士,引领组建18个技术创新团队,并建立了劳模工作室、大工匠工作室和工人创客群体,直接参与者逾500人,带动4000多名一线工人成长成才,堪称大企业推动“双创”的鲜活样本。
“双创”支撑战略转型
从2013年中信重工正式提出“三大转型”战略,到2015年构筑智能控制大平台,开发变频技术大市场,中信重工把跨界转型、持续发展做得风生水起,精彩纷呈。
今年4月15日,公司首个募投项目,目前亚洲最大、最先进的高端电液智能控制产业基地竣工投产,标志着中信重工的战略转型取得了里程碑式成果,也标志着公司跨界发展进入产业化阶段。未来3年将布局机器人运动关节控制、矿山工业机器人,建立中国井下矿山和露天矿山的综合智能控制系统。5月6日,又公布重大资产重组方案,借力资本市场进军机器人产业,打造无人矿山和智能矿山。目前中信重工通过工业互联网,可将设备运行的数据上传云端,借助智能手机、智能设备,直接对全球运行的矿山实现远程监控、远程诊断、远程服务、远程控制,未来将推出智能矿山、无人矿山。同时将在6自由度工业机器人、矿用履带式探测机器人、水下防爆机器人、管道巡检机器人等领域发力,把机器人产业做精做强。公司拥有的矿用防爆系列机器人目前是国家唯一具有井下安全资质的应用型机器人,安装有气体、声音、图像各种传感器和检测设备,可以实现检测、分析、判断、预警、报警、传输、控制等功能,目前主要用于高危环境下和特殊工况下的应用。
中信重工还快速向高新技术企业、成套服务商和国际化企业转型,成功实现向电力电子行业跨界发展。他们依托高端专家团队和长期积淀的技术创新优势,开发出CHIC系列低速、重载、大功率工业专用变频器,以卓越的机、电、液一体化综合优势,成为中国电力电子行业与国际传动巨头同台竞争的知名品牌。研发的CHIC系列低速、重载、大功率工业专用变频器,广泛应用于煤炭、矿山、冶金、建材、电力和节能环保等众多领域,并借力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北线,沿中国—俄罗斯—欧洲(波罗的海)一线,在蒙古国、俄罗斯、瑞典、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西班牙等国,构建海外核心制造基地,成为中信重工面向欧洲、非洲、中东等国际市场的海外核心制造基地。在丝绸之路南线,中信重工也深耕力作,凭借核心制造与成套服务的综合竞争优势,在主机、成套、备件市场取得了显著业绩。沿着“中国沿海—南海—南太平洋”一直向南,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那里,中信重工将其强大的矿山成套和全流程服务实力演绎得淋漓尽致。大型矿山装备实现了批量出口,国际订单量直线上升,用户遍及30余个国家。除了“一带一路”,中信重工还将自主品牌的产品和服务辐射到非洲和南美洲。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