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食,幼时记忆遭遇现实尴尬
- 发布时间:2015-10-15 03:29:32 来源:解放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陈玺撼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上海弄堂里的用餐时分,总能在家家户户的台面上找到“熟菜”。看着孩子津津有味地嚼着手里的红肠,“老爷叔”欣然夹起妻子递过来的本帮熏鱼,半块下肚,嗑几粒盐水花生,再佐以一口特加饭黄酒,感觉是说不出的惬意。
尽管地位比不上主菜,但由于美味又方便,几乎每个“老上海”都有熟食情结。然而时过境迁,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上海一些熟食零售企业的整体销售额同比下降了三成。昔日熟食店绵延几百米的长龙已难再见。生意差的门店,甚至一天也遇不上十个客人,逐渐淡出市场。
是继续沉沦,最终成为上海人怀旧的记忆;还是重新振作,奋起一搏?熟食业走到了十字路口。
是佐餐食品,还是零食?
和众多上百年的老字号相比,号称“传承60载”的山林熟食只能算“小阿弟”,但其2014年取得的上亿元销售额,却让别人望尘莫及。
即使是这样的行业翘楚,也开始感到寒意。山林熟食吸金能力最强的天钥桥路汇联百货店,今年七八两月旺销季的销售额同比出现了数个百分点的下降,这种情况,在该店开业至今的20多年里,十分鲜见。
在上海山林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梁德仁看来,熟食行业迈入转型期是早晚的事。他表示,目前最直观的挑战,就是消费群体的老龄化和趋窄化。二三十年前,熟食的定位至少还是佐餐食品,是主食的“左右手”,而现在熟食的地位大不如前,作为食品消费主力的年轻人对熟食的兴趣度降低,只是把它当作零食,偶尔尝试一下。因此现在很大部分的销售额,都靠中老年消费群体撑着。
外出就餐的流行,也使熟食专卖受到冲击。买熟食回家还需要再弄几个菜搭配着才凑成一顿饭,因此许多人宁愿选择直接上馆子就餐,这样更爽气吃得更丰富而且花销也多不了多少。
另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那就是熟食行业长久以来难以洗脱的“脏乱差”形象。上世纪80年代,熟食行业在上海开始爆发式发展,消费需求旺盛了,原有产能跟不上,许多前店后厨的熟食店开始整合成大产能的熟食厂,然而产能问题解决了,却因为普遍的低水平管理引发一些食品安全问题。
据一位退休的前上海市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站工作人员回忆,1985年的一次全市熟肉制品卫生质量抽查中,有一半的熟肉制品菌落总数超标。再进一步调查,当时全市20多家熟肉制品厂,只有两三家在检测上动了真格,其余厂的质量检验员只是闻闻有没有异味。一些厂里的工人们无论是负责清洗、切割、煮烧还是分货,都挤在一起,极易发生交叉污染。
这么多年过去,食品卫生监督检验站换成了食药监管所,最近又换成了市场监管所,但熟食生产经营单位因为卫生状况和食品安全问题遭到处罚,不少问题依旧不时被曝光,这对于现在日益看重食品品质的消费者而言,对熟食也是想爱也不敢爱了。
与其被罚不如彻改
消费习惯非朝夕之功可以改变,但食品安全管控却可以马上抓起。
业内不少“老大哥”开始收缩门店,通过降低产能来提升管理的覆盖面和管理效能。此时,山林却走了条更激进的路,2014年投资5000多万元,陆续从德国、意大利、日本等国家进口了一大批先进设备,将旧厂彻底改造成全自动温控、“10万级净化”标准的中央厨房。
记者在山林熟食位于金山区的新厂看到,所有车间都用不锈钢“武装”,即使是天花板也用不锈钢封顶,防止屋顶受潮滋生细菌。除了切配车间,绝大多数车间都采用了自动设备,从烧制、杀菌、降温到包装环环相扣,尽量避免操作人员与熟食的直接接触。
做到这样,梁德仁还不放心,让科技公司把探头遍布在车间和重要门店,打开他办公室里的电视机,就能实时监控操作人员的一举一动,“谁的操作有违规嫌疑,马上叫到办公室!”他说。最近山林还打算把所有视频向食药监管部门开放。
有许多人觉得老厂房“打扫”下还能用,何必要大动干戈?梁德仁却认为这笔账算得过来:2011年的违规添加保健品和添加剂过期问题,让山林熟食一周时间内“蒸发”了约4000万元。与其守着隐患重重的老厂等着出事,还不如把未来可能的损失主动用在老厂改造上,避免再次被罚,从长远来看,反而“一劳永逸”。
2014年春节期间,监管部门的一次食品安全联合执法行动更是彻底触动了梁德仁,检查人员上门时,发现老厂里制好的酱牛肉层层叠放,刚才放到地上的盒子不一会儿被叠到了上面,其底部可能会污染到下一层盒子内盛放的牛肉。“连这样明显的问题都未曾发现,厂里还有人认为大惊小怪,看来再不刮骨疗伤,如果再摊上一次食品安全事件,企业就真的完了。”
小包装发现新市场
熟制后的食品运输到门店进行陈列销售,顾客隔着透明玻璃指手画脚一番,这已经成了熟食固有的消费习惯。虽然陈列时熟食最容易遭到二次污染,但不摊在托盘上卖,买的人似乎就没了买熟食的感觉。
有没有可能既让熟食陈列着卖,又不遭到二次污染?山林的答案是气调包装,就是把改刀后的熟食,放到充有氮和二氧化碳的气体包装里。送到门店后,不用拆封,透过透明或半透明的包装,顾客就可以挑选,同样有一点买熟食的感觉。
近年来,切片红肠、素牛肉干、泡菜、叉烧、卤味三拼等熟食都已开始尝试气调包装,但要撼动传统的消费习惯,仍为之尚早。梁德仁介绍说,气调包装至今推了5年,高峰期有70多家门店在卖,现在坚持卖且有生意的就只有30几家了。“没办法,消费者很固执,反而认为预先包装好的不新鲜、不好吃,有些门店只得把气调包装拆了再卖。”
尝试也不是没有一点收获,通过气调包装,山林无意间打开了年轻消费群体的市场。公司发现,80克、120克的小包装在熟食门店卖不动,在全家、罗森这样的便利店里却很畅销,一些上班族把熟食当成充饥的点心; 在吉祥馄饨的门店里,小包装熟食也重新拾回了佐餐食品的定位,许多顾客购买馄饨、面条等主食的同时,愿意用零钱再买一包蜜汁豆干或香辣胗干,却不知道这些都是山林熟食替餐饮门店代工生产的。
社区成未来主战场
产品再好,还需借助强有力的渠道。普通的连锁门店扩张模式,无法挽救熟食的颓势。
“24块的大红肠,会员价20块拿走。”得知社区服务中心旁新开了一家山林社区体验店,家住梅陇二村的老李下班后顺路去看了一眼,觉得不错,顺便免费办了张会员卡。
记者在益梅路上的这家门店看到,和主打黄色装潢风格的山林熟食传统门店相比,它换上了红色的门头。店内原本应该陈列熟食的不锈钢案板被改成了有玻璃罩的冷风柜,陈列着红肠、色拉、凤爪等为数不多的十几种熟食,温度恒定在4℃左右。一旁紧贴墙面的小桌板上,有3台手机供顾客操作成为会员。另外,门口还停着一辆电瓶车,专门用来外送熟食。店员表示,最近的营业额,外送占了35%。
梁德仁告诉记者,这家门店是山林熟食在上海开出的首个社区体验店,试营业至今才一个月,已经有了近千名会员,今年目标是在方圆3公里内辐射到3000名会员,这代表了山林熟食零售体系未来发展的方向:菜品少,通过会员促销和社区外卖促使熟食快速周转,将食品安全风险降到最小。与此同时,由于门店大多设置在地段相对封闭的社区内,租金成本相对低廉,也能降低加盟方的经营风险。
“我们核算过,日营业额低于4000元的门店,食品安全隐患是最大的。”他表示,营业额低的门店,自然会有租金、用电、用工等成本的压力,这些门店中有不少市口差的“夫妻老婆店”,仍抱守传统的零售模式,销量上不去,熟食就容易剩,按规定应该销毁,小老板却舍不得; 即使好一些的管理者,会每日销毁卖不掉的熟食,但按经验,熟食拆包散卖的时间控制在4小时内是最保险的,而这些门店很难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卖完。这样发展下去,就会形成低质门店越开越多,食品安全和营业额却都无法保障的恶性循环。
据透露,山林正以中环线为界限,对中环外的低营业额门店进行清理,符合条件的要求改造升级,熟食陈列区全部安装冷风柜替代传统案板,一来将拆包销售熟食的安全周期延长到10小时,二来减少熟食被二次污染的可能; 不符合条件的又不肯改造的,在合同期满后不再许可其加盟。未来,中环外的门店都将逐步过渡为社区体验店,而中环内的门店仍以营业额论英雄,其中的加盟店比例还要进一步缩减,鼓励发展由加盟者出钱投资,其余选址、人员配置、日常管理等全部由山林负责的托管模式,最终将数量控制在100家左右。
“触电”做餐饮能行吗?
门店是有限的,互联网却是无限的。各类餐饮电商模式当道,如今,山林熟食终于也忍不住了。
不久前的一天,山林借助微信扫码送色拉的活动,在华山路的汇银大厦里推销起了盖浇饭。推销历时60分钟,最终卖掉了21份牛肉饭和酱鸭饭,以大厦里将近800张嘴等着吃午饭计算,山林的盖浇饭大约占据了2.6%的午市份额,这让从来没有触电过餐饮模式的山林高层感到兴奋。
不过此举也引发了业界的疑问:做惯了佐餐食品的山林也开始卖主食了?这米饭和浇头是从哪里来的?难道是另外建了一套盒饭的生产线?对此,梁德仁的回答轻描淡写:“有微波炉就能做”。米饭由外面的食品企业代工,浇头用的就是山林自己的熟食,另外再配一包汤汁,要吃时,把三部分食品放在一起,用微波炉加热就行。
一碗盖浇饭的背后,隐藏的是山林熟食“触电”的野心。山林在发展社区体验店的同时,还将开设诸多楼宇店,专门针对白领的就餐需求,借助盖浇饭的浇头,带动传统熟食向“主菜”转型。未来,京东到家、大众点评、美团、饿了吗、乐外卖等线上平台订单,无论是山林的熟食还是盖浇饭,都可以在用户附近的山林门店实现加工、配送、提货和食用。
“熟食不可能一直放在玻璃柜里来卖,也没人说过不能上网卖。”梁德仁认为,只要突破条条框框,培养起新的消费习惯,熟食仍旧大有可为。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