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第一村如何炼成
- 发布时间:2015-10-13 15:31:08 来源:湖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湖北日报讯 记者胡琼瑶 实习生邓珉
嘉鱼县潘家湾镇东湖村,靠着“诚信”二字,破解农民贷款难困局。11年来,东湖村村民累计从当地农商行贷款1000多笔,近3000万元,无一笔逾期,无一笔结欠,贷款归还率年年保持100%。
今年8月,该村被省信用环境建设办公室誉为荆楚“第一信用村”。
信用就是“通行证”
没有抵押物,不需“过硬关系”担保,轻轻松松从银行贷款几十万元,这样的美事就发生在东湖村。
东湖村党支部副书记黄文龙说,“信用”就是通行证。
今年,泥鳅养殖大户肖修祥扩大了规模,需大量购买饲料,资金尚有缺口,他一个电话打给了嘉鱼农商行包村信贷员蔡亚雄,不到一个星期,45万元贷款顺利下发。
“合作11年了,我信得过他。”蔡亚雄说,从最初的5万元小额信用贷款起步,到最多时50万元,肖修祥从未逾期或欠款。
9日,在肖修祥家中,记者看到屋里堆满了刚刚购进的饲料。肖修祥说,相比赊账,现金购买饲料每吨可便宜200多元。仅这一项,就节省了2000多元。
东湖村是水产专业村,水面比耕地多,299户农民养鱼,但以前缺资金投入,基本以粗放养殖四大家鱼为主,收益平平。
黄文龙回忆,那时为了一笔5000元的贷款,差点跑断腿。也就是这笔小贷款,让嘉鱼农商行与东湖村结缘11年。
经过几年的磨合,东湖村农民按时还款付息,信用不断累加,银行的信用额度也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嘉鱼农商行一份报表显示,2004年对东湖村村民的授信金额只有5000元,2015年授信金额已上升到500万元。农商行在东湖村率先推出了农户联保贷款,3户至5户“捆绑”,不仅贷款额度、期限、利率等颇为优惠,而且完全实现零抵押。
“一个农户最高可贷50万元,这是为东湖村开辟的特别通道。”嘉鱼农商行行长杨立新说。
全村呵护“金字招牌”
这一份难得的信用,东湖村用心呵护着。
2009年,3组村民刘国华因病致贫,欠下了几万元债,其中有一笔向当地农商行借的4000元贷款,眼看到了还款期,刘国华却无能为力,见此情景,村干部黄文龙自掏腰包,垫上这笔贷款。刘国华十分感动,事后想方设法分几次将4000元还给黄文龙。
一次失信,影响的可能是整个村的信用。东湖村村民深知,这是一块倒下容易、立起来难的金字招牌,一定不能砸在自己手里。
东湖村经村民民主推选,成立了贷款协管小组,协助农商行监管农户的贷款资金,确保资金全部用在发展生产的“刀刃”上。在村委会,设立了贷款使用和归还公示栏,农户贷款、付息、还本情况一目了然。2012年,一农户从当地农商行贷款10万元后,准备高利转借给亲戚盖房子,协管小组获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追回了这笔贷款。
“农民要贷款,先得过村委会的审查关。”黄文龙说,村委会与信贷员共同开展信用调查、贷款审查、贷后管理。
2013年,嘉鱼农商行探索基层信贷机构和基层党组织“双基双赢”合作模式,率先在东湖村设立了信贷服务工作室,将“柜台”移到村民家门口,选派信贷人员到东湖村挂点,同时吸纳熟悉情况、有威信的村干部为信贷监督员。村民匡卫林说:“过去申报贷款要到20里外的镇上办理,现在村里就能申报办理,又快又好。”
东湖村农民“不差钱”,这让周边村民羡慕不已。但东湖村农民自律而且自觉,4组农民付建安告诉记者,贷款虽然容易了,但每个人也是量力而行,需要多少贷多少。
诚信引来“金融活水”
诚信体系的良性循环,带来了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
靠着农商行的十年帮扶,村里的水产规模从小做大,品种优化,粗放养殖转变成科学精养,村民人均纯收入从2003年1000元跃升到现在的13000元,成为全县数一数二的富裕村。全村90%以上农户住上了楼房,开上了小车。
村民的信用不仅体现在金融贷款上,还向日常的待人处事上延伸,做实事,讲信誉,成为“村约”。
东湖村的“信用招牌”也引来了不少客商,安徽、湖南、江西等地鱼贩子主动上门寻求合作,一些外地的经营业主进村承包鱼塘……
“很多人到村里来取经,我们也乐于向外传递诚信的力量。”黄文龙说。
东湖村人正在将“小诚信”汇聚成“大力量”。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