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6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他把爱心融进蒙山沂水

  • 发布时间:2015-10-08 05:52:5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一口地道的沂蒙山口音,一身半旧的中山装,一双沾着泥土的粗布鞋,他就是今年78岁的李振华老师。李振华扎根山东淄博沂源山区教书育人60余载,将一颗爱心融进蒙山沂水,融进老区人民的心中,为改变山区教育面貌倾尽了全力。

  18岁那年,身为南京师范大学学生的李振华,肩背铺盖、手提行李,志愿来到了沂蒙老区偏僻闭塞的韩旺村支教。这里的贫穷落后令李振华始料未及。村支书带他来到由3间破庙改成的教室说:“这大石头是课桌,小石头是板凳。没有表,你就看着日头掌握时间;阴天时,一段麻秆燃尽就是一节课。”李振华在忐忑不安中开始了第一课,教室里38名学生,最大的已是3个孩子的妈妈,最小的只有7岁。

  当时,沂源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37个贫困县之一,乡亲们靠吃糠咽菜度日,孩子们上学十分困难。面对这些物质和文化都极度贫乏的农民,李振华的心在剧烈颤动。家里从南京给他捎来大米,他颗粒不留,分给最困难的学生家长;看到烈属耿大娘手脚被蚊子叮咬得肿块斑斑,他立即回到学校把自己的蚊帐扯下来,给大娘挂上;学生头发长,没有钱理发,他便自费买来理发工具学着为学生理发;他自制了28种教具,业余时间翻山越岭去孩子家里补课。1955年,沂源县其他学校初中的升学率为10%,而他教的应届毕业生全部升入了中学,轰动了整个县城。

  1982年秋,李振华到沂源县城关二中任校长。这是一所被当地人称为“少年看守所”的特殊学校。“绝不能把‘次品’输送到社会上!”面对108名总惹是生非、入学平均成绩仅28.5分的特殊学生,李振华用心探索小目标分层推进法。经过3年的精雕细琢,最终,这些旁人眼里没有指望的后进生创造了毕业平均成绩全县第一、升学率达96%的“神话”。

  李振华初到沂源时,连续3年没有回南京看望父母。不是他不孝顺,而是回家的路途太远,假期的时间太宝贵,他要给学生补课;不是他不想家,而是回家的车票太贵,来回要42元。那时他月工资21元,10元寄给父母,6元自己花,5元资助贫困学生。在李振华心里,42元钱可以资助多少孩子上学啊!

  李振华关爱学生无微不至,对自己的儿女却心存亏欠。有一年春节回南京探亲,李振华带回来7个铅笔盒,正在上小学的女儿满心欢喜,以为肯定会有自己的,没想到,李振华最终都给了学生。父亲病危时,李振华放心不下高考在即的农家子弟,忍痛安排同为高考生的儿子回家伺候老人。儿子哭了:“为什么偏偏牺牲我?”李振华也掉下了眼泪:“那些农民的孩子苦读多年,就指望着高考能改变命运。你爷爷做了一辈子教师,他会理解我的。”第五天,李振华收到了儿子“爷爷病故”的加急电报,他一下子哭晕在地。

  就这样,李振华把根深深地扎在了蒙山沂水,年复一年,无怨无悔。为改变孩子们的命运,他失去了青梅竹马的女朋友,放弃了回父母身边工作的机会,婉言谢绝了省、市、县选调提干的好意,把全部心血都用在学生身上。

  1997年,李振华退休了。“教育的贫困是一切贫困的根源!捐资助学、扶持贫困生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李振华倾其所有,把半生仅存的1.5万元积蓄和国务院特殊津贴,分成3份,分别捐献给他工作过的3所学校。现在,3所中学的“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累计资金已达296万元。几年来,向“振华奖学扶困基金会”捐款的人数已达6000多人次。基金会建立以来,先后资助贫困学生8000多名,奖励优秀学生和教师2000余人次。

  李振华平日把省下来的钱留给大山里的孩子们,对自己的儿女却异常“吝啬”。有一天,李振华把三个儿女叫到跟前,拿出3包东西:一部李振华个人事迹电视专题片,一本记录李振华事迹的报告文学集,还有一份沂源县委《关于开展向李振华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的文件,“我知道你们的日子也不宽裕,爸爸当年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今后遇到困难,有了委屈,就看看这几样东西吧”。孩子们流着眼泪,默默地接了过来。

  这位普普通通的人民教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书写着一曲感天动地的奉献者之歌,他曾先后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87项市级以上荣誉称号。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