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破解创新驱动发展瓶颈制约 建设西部创新改革“新高地”

  • 发布时间:2015-10-08 01:30:32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盛 利实习生蒲 江

  9月7日,《关于在部分区域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总体方案》正式公布。四川省被确认为我国8个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省级行政区域。

  按照“3年努力,基本构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长效机制”的主要目标,围绕“处理好市场和政府有效机制、促进科技与经济融合、激发创新者动力和活力、深化开发创新”等4个改革“主攻”方向,四川将如何改革探索、怎样先试先行?日前,科技日报记者就此进行采访。

  西部唯一省级试验区:四川全面创新改革有底气、有动力

  本次全国试验区的选择,重点为“创新成果多、体制基础好、转型走在前、短期能突破”的区域,其中包括创新资源和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已参与国家重大改革示范、体制机制改革步伐等6条“硬杠杠”。为什么其最终“花落”四川?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刘东表示,这既是国家对四川前期改革创新发展工作的充分肯定,也对四川进一步深化创新改革、探索有益经验寄予厚望。对四川而言,这为我省贯彻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施“三大发展战略”、推进“两个跨越”注入了强大动力,是我省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进转方式调结构、提高综合竞争力的现实途径,是必须紧紧抓住和切实用好的重大历史机遇。

  长期以来,四川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作为全省三大发展战略之一,2013年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增强四川转型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产业创新牵引升级、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区域创新发展示范”四大工程,深化科技创新体制改革,为推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四川进行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条件具备、时机成熟。

  在四川创新资源富集、优势突出、成效显著的基础上,全省上下强烈的改革意愿,也是此次获批的重要因素。四川是改革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此前已承担了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改革试验、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等国家重要领域改革探索任务,成都高新区刚刚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目前,四川全省正积极推进企业创新主体培育、激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军民融合发展等3个专项改革试点,完善创新驱动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创新创业动力活力。全面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出了激活创新创业主体、夯实创新创业载体、强化财政资金引导和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等8大任务,以及下放科技成果处置和收益权、突破绩效工资总额限制、鼓励离岗创办领办科技企业和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等14条配套政策,从不同方面为国家推进改革发展探索了路径、提供了模式、积累了经验、作出了贡献。近期,四川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方案已经省委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将选择部分有条件的科研单位,着力推进“转化一批”、“深化一批”、“改制一批”、“新建一批”等改革试点,探索释放院所创新活力服务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高位求进迈步“深水区”:打造西部创新改革“新高地”

  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并无先例可循。此次跻身全国八大试验区之列,对四川而言,既是机遇亦是挑战。目前四川建设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改革试验方案正加紧起草,未来四川将大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依托成(都)德(阳)绵(阳)开展创新改革试验的先行先试,力争通过2—3年的试验区建设,形成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改革经验和创新模式。

  为此,四川在全创区建设中必须在现有改革试验的基础上,寻求更大的突破。

  被誉为“天府明珠”的成德绵区域,去年GDP总量超过14153亿元,占全省近一半。过去,该区域政策优势明显,成都高新区是国家在西部布局的第一个自主创新示范区,天府新区是国家级新区,绵阳是国家唯一的科技城,德阳是国家重要的重大装备科技产业化基地。为在已有创新优势、科技资源基础上深化创新改革、再寻突破,特别是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四川将强化功能规划思维,推进成德绵三市跨区域创新平台共建共用,创新资源共享,创新人才柔性流动,促进区域内资金链、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深入融合,实现跨区域深度整合、有效协同,以区域协同创新支撑区域协同发展。

  去年,四川省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已经突破12000亿元,位居西部第一,高新技术工业总产值占规上工业的26.8%。而在此基础上高位求进,加快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创新型经济和创新型企业发展,也是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主要任务之一。四川将通过全创区建设,培育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大力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和五大新兴先导型服务业,推进新业态、新产业发展壮大,推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促进产业转型,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发展富有活力的创新型企业,营造有利于企业成长的良好创新生态,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强化创新产业培育和品牌打造,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8月27日,位于成都高新区的大数据公司数联铭品发布消息,公司近日获得1亿元人民币B轮融资,目前这家成立仅2年的公司估值已突破10亿元,而该企业创始人曾途今年仅31岁。这是四川近年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缩影。通过全创区建设,四川将进一步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完善科技成果处置、使用和收益管理制度,加大科研人员转化科研成果的激励机制,构建服务支撑体系,打通成果转化通道;完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励机制,围绕众创空间建设,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先进孵化理念、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的优秀众创服务团队,搭建创新创业转化孵化平台,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当前,四川科研院所改革正活力四射:一年来在7家试点单位兼职取酬科技人员总数达到495名,科技人员兼职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达52家;225名科技人员离岗转化科技成果52项。未来四川将继续完善创新资源市场配置机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推进创新的作用,促进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的有机结合。通过“退”、“放”、“进”,减少政府对创新资源的直接分配和对市场导向明确的创新活动的干预;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社会化创新服务机构和组织,着力加强统筹协调和顶层设计。按照“系统设计、细化分类、激励放活、协同推进、发展提升”的思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通过先行先试,分步实施,积极稳妥推进。

  绵阳科技城作为国家唯一命名的科技城,目前已实现军民融合产业总产值超过1056亿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6.58%,科技进步综合水平指数达到65.04%。未来,四川全创区将继续深化探索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机制,包括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加快军民融合制度机制改革。

  随着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深入推进,四川将在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科技人员创新创业激励、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等方面取得决定性、标志性成果,探索构建推进创新改革发展的长效机制,取得一批重大改革突破,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模式,形成以协同创新牵引区域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发展理念、体制机制、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突破,产业竞争能力迈进价值链中高端,产业发展率先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轨道,为创新型四川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