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5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社科院专家:中国有17%的人口“被城镇化”

  • 发布时间:2015-09-29 17:38:22  来源:中国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9月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城市蓝皮书: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8》发布会在京举行。蓝皮书提出,社科院副院长、学部委员蔡昉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指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还有巨大差别。还有17%的中国人口是“被城镇化”的,是有其名,不能说完全无其实。

  蔡昉说,我们谈的城镇化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其实主要是指常住人口的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和户籍人口城镇化有巨大差别,也就是说我们所知道的54%和37%之间的差别。也就意味着17%的中国人口是“被城镇化”的,是有其名,不能说完全无其实,但是实还比较少一些。这是我们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如何使新型城镇化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蔡昉用了三个“新”字来解读新型城镇化应该新在什么地方,新型城镇化如何与新常态相对接,同时未来经济增长的新的引擎究竟在什么地方。

  蔡昉说,我们讲新常态,其核心还是讲经济增长速度从高速转向中高速,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方式转向中高端。我们现在就要解释经济增长的减速或者转速的原因是什么?中央概括三期叠加,刚才单菁菁加了一期,第四期也有它的意义,中央说三期主要是解释经济增长速度为什么会降下来。“三期叠加”其实很好地解释了新型城镇化,新型城市化的新就新在化解而不是加强这三期。因此要按照这个东西去衡量城镇化是不是新型的,它就有意义了。换句话说,如果实现不了中高端,中高速其实也难以维持,难以保障。所以,城镇化不能走老路。

  蔡昉认为,要认识到经济增长速度换档是一种必然性,不是说无可奈何,而是它本身就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的,我们要适应它。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宁要较低的经济增长速度,也坚决不能用传统的发展方式去维持经济增长,也不能在依靠传统的经济增长动力。许多研究都表明了保持中高速、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应该大幅度的提高,也就是如果没有全要素生产率的贡献,紧紧依靠过去资本、劳动、土地的投入,中高速也维持不了。

  “我们今天接受结构调整的阵痛是必要的,是符合发展规律的。如果没有这个阵痛,其实我们什么也转不了,产业结构调整不能实现,发展方式也不能转变。因此,我们的城镇化要是推动,而不是延缓发展方式的转变,要允许阵痛,没有阵痛就说明我们创造性破坏的机制没有发挥作用,因此生产率也不能得到提高,也不会有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蔡昉说。

  蔡昉还认为,消化前期刺激政策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而不是在已有的深层次矛盾上再进一步火上浇油,也就是说不再应该以产业为核心推动城镇化,这就是它的“新”意所在。因此,城镇化理念和政策应该进行深刻的调整,新型城镇化精髓是什么?过去学经济学、城市经济,我们都被教导说城市化、城市发展的核心就是聚集效应,就是积聚,生产要素的积聚,各种东西的积聚,就是规模经济。

  “我觉得这个道理没有过时,但是仍然要与时俱进,特别是针对中国我们面临的问题来说有一些观点要向前推进一些,也就是说当今社会城镇化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积聚,人口积聚,甚至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简单的经济活动的积聚。其实更应该说的它是创造力的积聚,它是有意义的。”蔡昉说。

  蔡昉建议,按照这个定义这种方式来修订城市化定义,创造力的积聚才是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的本质。特别是对我们今天面临的挑战有直接的针对性。

  “创造性的积聚不会造成产业依赖和资源枯竭。如果不改变观念,还推行传统城镇化,实行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还会造成产业资源依赖,未来仍然是资源枯竭。我们过去说资源枯竭的时候就是自然资源,比如矿产,其实也不完全是,大家可以注意到底特律、密西根州这样的地方是资源枯竭的现象和单一产业汽车业是有关的,已经突破单一的资源这一条。”蔡昉说。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