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中国电子政务年鉴发布 互联网推进政务服务成新常态

  • 发布时间:2015-09-28 13:4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陈郁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中国经济网北京9月28日讯(记者陈郁)《中国电子政务年鉴(2014)》今天发布。年鉴指出,2014年,基于互联网推进政务服务已是新常态,电子政务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延伸正在加快。在此前提下,传统工程管理体制已不适应新形势而亟待转变。

  政务新媒体已成电子政务新风景

  年鉴指出,2014年我国政务新媒体的发展总体较2013年有大幅提升,政务类、民生类、服务类信息与服务深受网民热捧。到2014年12月,政务微博认证账号达27.7万个,同比增长42.1%,粉丝量总计43.9亿人次,人均关注政务微博账号为3.2个。另外,政务微博年发布量达1782.3万余条,同比增长20.1%,转发评论量达2.3亿条,同比增长17.5%。我国政务微信公众账号17217个,推送内容超过300万次,推送微信文章达到1200余万次,累计阅读量超过15.3亿次。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政务APP 约400个,通过360手机助手、91助手、QQ应用宝、百度助手、豌豆荚、iOS的APP Store六大平台下载总量超5000万次。

  同时,地方政务新媒体发展也“百花齐放”,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已全部开通政务微博,进驻微信平台,其中江苏、河南、浙江等七个省份的政务微博数量超过6000个,江苏、浙江、广东三个省份的政务微信数量突破1000个。超过一半的政务微博、微信分布在区县以下区域。

  政务微信在2014年迅猛发展,与政务微博有所不同,政务微信借助订阅号、服务号,更加注重“微服务”的实现。“两微一端”成为发展新模式,微博是浅社交、泛传播、弱关系的平台,微信是深社交、精传播、强关系的平台,根据微博、微信的自身特点,二者相互协作、互为补充已成为政务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

  基于互联网推进政务服务已是新常态

  年鉴指出,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为政府通过网站提供公共服务创造了条件。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网站在服务功能和内容建设上有了很大进步,各地方积极开展基于互联网的探索,通过利用各种信息化手段将服务搬上互联网。

  首先,借助互联网开拓政务服务的新模式,积极探索便民的政务服务模式。很多城市政府网上服务事项已达到几千项。虽然政府网站在服务实用性、有效性方面与公众需求虽然存在较大差距,但2014年,各地政府部门正在逐渐的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服务理念,为提高公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不断努力和积极探索。

  其次,政务服务与网上办事能力不断攀升。根据公众的需求拓展政务服务项目,扩大服务覆盖范围。目前在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均实现并开通了网上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构架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为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实现政府资源与社会公众共享。

  年鉴还指出,大力推进政府互联网为民服务已经成为下一步电子政务发展的主要方向。2014年,关于电子政务建设的政策力度在不断加大。国家层面,中央在政府网站建设、政务信息公开等方面出台了政策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就加强政府系统电子政务统筹发展专门下发了文件,制定了政策,明确提出推进线上与线下为民服务相结合的发展要求,在国务院部门中有超过26个部门在2014年工作计划中提出了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发展的内容;地方层面,上半年不少地方和部门做出了年度电子政务工作安排。

  电子政务加快向城市社区和农村延伸

  年鉴指出,2014年是中国电子政务快速发展的一年,政务服务不断向街道、社区和农村延伸,许多地方打破“部门条条为主”,变“专项窗口”为“综合窗口”,统一服务事项办理、共享办事材料、减少人民群众多次往返、优化流程减少申请材料、提供社区“一门式”为民服务等做法越来越普及,为民服务优质便捷逐渐普及,社会成效显著。

  同时,社区管理服务效率普遍提升,部门进入社区的工作任务全面梳理,大幅削减无法律法规和政策依据的工作事项,将社区工作人员从繁重的行政性事务中解脱出来,极大改善了社区管理和服务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社区管理和服务效率得到了普遍提升,推进了基层政权稳定和社会依法治理。

  传统工程管理体制亟待转变

  年鉴指出,当前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兴起,移动互联网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而电子政务管理模式已明显不能适应这些新变化。电子政务项目从初设、报批、立项、建设周期过长,系统投入使用时,当初项目设计时的背景却已发生诸多变化,导致电子政务发展在信息化快速更迭中滞后,难以满足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另外,我国电子政务项目长期存在有建设资金、无运维经费的现状,系统维护经费、人员难以保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