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16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应对气候变化,中国积极行动

  • 发布时间:2015-09-27 07:31:02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绿色低碳发展等多个领域取得进展。中国政府将坚守“言必行,行必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在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任务更加艰巨。

  中国一直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视为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更作为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十二五”期间,中国首次将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17%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到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并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近日,福建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2015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的意见》,要求2015年度福建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必须下降3%。

  为完成这一目标,福建省将要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进节能降耗,增加森林碳汇;落实资金保障,推进低碳发展试验试点;开展全社会低碳行动。

  近年来,我国积极推动重点领域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加强节能降耗、优化能源结构、增加森林碳汇、控制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

  统计数据显示,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0年累计下降了15.8%,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至48.2%,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量比2010年下降了13.4%,非化石能源比重上升至11.2%,森林覆盖率上升至21.6%,五项指标均超额完成预期工作进度,一些指标甚至提前完成了“十二五”目标要求。

  记者了解到,我国已经在全国范围内启动省市、城(镇)、园区、社区、产品、碳捕集利用等不同层面的低碳试点示范工作,探索低碳发展道路。目前,全国42个省市的低碳省区低碳城市试点探索了一批有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其余试点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推进。

  随着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不断深入,我国也在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开展环境保护与气候变化减缓工作。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截至2015年8月,我国7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已全部实现上线交易,累计成交量约4200万吨二氧化碳,累计成交金额约12.4亿元人民币。通过交易试点,我国正在碳交易领域迅速积累经验,并将尽全力于2017年建成全国性碳交易体系。业内人士认为,全国碳交易市场若开启,规模将高达千亿元。

  记者了解到,根据中国国情、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战略和国际责任,中国政府已经确定了到2030年的自主行动目标,即:二氧化碳排放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达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为了完成这一目标,中国将在已采取行动的基础上,在国家战略、区域战略、能源体系、产业体系等方面持续不断地作出努力。

  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极端气候事件的频繁出现,应对气候变化对于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国家根本利益的意义越来越凸显。

  2013年,在充分评估了气候变化当前和未来对中国影响的基础上,我国发布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明确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原则,提出了适应目标、重点任务、区域格局和保障措施,为统筹协调开展适应工作提供指导。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有关负责人介绍说,随着《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的实施,我国在生产力布局、基础设施、重大项目规划设计和建设中考虑气候变化因素,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逐步加强。

  近年来,我国在农业、林业、水资源、气象、卫生健康等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海岸带等重点地区实施了一批适应气候变化重点项目,研发推广了一批适应气候变化技术,减轻了气候变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和生产生活的不利影响。

  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水利部全面推进了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启动实施了重点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加强应对水旱灾害能力。气象局加强推进气候观测数据共享和气候关键区综合观测基地建设行动计划,建立集气象灾害风险普查、识别、预警和评估于一体的气象灾害风险业务体系,研发城市内涝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并在试点省(市)开展风险预警服务。

  在农业生产方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粮食、棉花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加强以小型农田水利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农业部与全球环境基金(GEF)共同在粮食主产区开展为期5年的气候智慧型农业项目的试验与示范,增强作物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

  国家海洋局组织开展了省级海岛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组织实施了海岛整治修复项目,推进海洋气候监测和影响评估工作;继续开展海岸侵蚀、海水入侵和土壤盐渍化监测与评价工作。同时,进一步加强海洋预报与防灾减灾工作,开展了面向沿海重点保障目标的精细化预报工作,提高了预报服务保障能力;进一步完善海洋渔业生产安全环境保障服务系统。

  国家林业局稳步推进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和林地保护,严格落实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责任制;实施林地规划管理和林地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林地流失,进一步加大天然林保护;全面推进自然湿地保护和退化湿地恢复。

  环境保护部提出了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相互影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东北地区、青藏高原等典型区域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进行了评估,开展了气候变化对我国水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其适应性对策研究。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

  在刚刚结束的中美气候智慧型/低碳城市峰会上,中美双方共同签署了新的《关于加强低碳发展合作的谅解备忘录》,明确将继续加强应对气候变化与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记者了解到,今年以来,中美双方采取了一系列落实联合声明的积极行动:一是双方加强了在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的对话沟通。中美与其他各方一道共同推动去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利马会议取得了积极平衡的成果,为今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会议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双方各自提交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明确了2020年后行动目标。三是双方继续推动中美气候变化务实合作取得进展。

  近年来,我国本着合作共赢的原则,团结广大发展中国家,保持与发达国家的交流与沟通,积极参与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进程,在当前气候变化谈判中发挥了积极建设性作用。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介绍说,我国积极推动历次联合国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会议取得进展和积极成果;广泛开展气候变化国际交流对话与务实合作,与美国、欧盟、巴西、印度等国家和地区发表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2011-2015年共安排4.1亿元资金用于支持小岛屿国家、最不发达国家、非洲国家等应对气候变化。

  今年6月底,中国政府正式向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提交了《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文件,明确了中国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和政策措施。

  上述目标对形成低碳发展倒逼机制、促进发展方式转变意义重大,将极大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这是基于自身的发展阶段、现实国情、实际能力出发制定的,既是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负责任大国应尽的国际义务,是有足够力度的,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才能实现。中国政府将坚守“言必行,行必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积极采取政策与行动,为保护全球气候环境作出积极贡献。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