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气候变化的挑战须臾不容忽视

  • 发布时间:2015-07-06 05:49:2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不久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组织发起的一项调查显示,近三分之二的人认为在今年的联合国气候谈判上,各国代表应“不惜一切代价”将全球气温上升幅度在本世纪以内控制在2℃以内。来自79个国家的1万多名公民就气候变化议题参与的这一调查表明,气候变化问题受到了全球的高度关注。

  全球高度关注气候

  历史上的气候变化主要由地球运动和天文因素等自然原因造成,但是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为因素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中所说的气候变化特指除自然气候变化之外,主要由人类活动直接和间接改变全球大气组成所导致的气候改变。由于发达国家长期大量排放二氧化碳等气体产生的温室效应,近百年来,全球经历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于2013年9月27日公布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决策者摘要的主要内容,指出全球地表平均气温1880年至2012年约上升了0.85℃。气候变暖导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危害加大和海平面上升。世界气象组织2013年发布的报告称,21世纪最初10年是自1850年有现代气象数据以来最热的10年,全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气候极端事件,导致约37万人死亡。

  “去年国家发布了数据,全球地表温度近100多年来上升了0.85℃,我国近60多年来地表平均温度上升了1.38℃,全球的变暖形势毋庸置疑。气候变化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产生活。”陕西省气象局气候中心副主任孙娴说。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专家组成员郑大玮介绍,中国气候变化的总体趋势与全球一致,1951年至2004年年平均地表气温变暖幅度约为1.3℃,大于全球同期平均增幅。全国平均降水量的变化不显著,但时空变化特征明显。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华北和东北地区降水明显减少,干旱加剧,南方和西部地区降水量总体增加。大部分地区极端高温增加,极端低温事件整体减少。上世纪80年代以来,南方洪水频发,台风登陆次数虽然没有增加,但强度与危害明显增大。

  气候变化挑战人类

  气候变化带来了一系列连锁反应。各地主要河流径流量减少或变化不稳定,水土流失、生态退化、物种迁移等生态恶化程度加深,大气环境容量降低,风能太阳能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受到制约。温度持续上升使冰山大面积消融,全球范围内极端气候事件频繁增加。

  此外,气候变化对城市发展与工程建设也产生很大影响。气候变暖使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冷空气活动与风速减弱更容易形成雾霾天气,不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与稀释;水温升高加速微生物繁殖和水体富营养化,使得城市环境更加脆弱,需要调整城市布局与规划,加强城市环境保护。气温升高,降水时空分布改变,冻土层变浅,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多发对交通、供电、通信、供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行产生显著影响。气候变暖使建筑工程的施工期延长,地基、防水、隔热、通风等许多工程技术标准需要修订。

  暴露性强的旅游、交通运输、采矿等产业对气候变暖与极端事件更加敏感。气候变暖有利于高寒地区交通运输和旅游业发展,对低纬度炎热地区不利。降水减少严重制约高耗水产业,雾霾天气增多和水体富营养化要求对高污染产业采取更加严格的限制措施。农业生产布局改变影响到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降水时空分布、太阳辐射和风速的改变影响到水电、风能与太阳能发电等可再生能源生产的格局。气候变化导致不利因素为主的产业就业机会减少。气候变化使不同区域之间资源禀赋与环境容量的差异扩大,加剧国家间和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及贸易的不平衡。气候变化敏感脆弱地区甚至会产生气候贫困与气候难民。

  气候变暖虽然有利于高寒地区人群出行与活动,与寒冷相关的某些疾病减少,但有害生物也在向北扩展蔓延,总体上对人体健康的负面影响较多,尤其是低纬度地区;气候变化将改变农产品营养结构和优势产地分布,使人们的食欲和饮食习惯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人体养分摄入和健康水平,尤其是气候变化敏感生态脆弱地区的居民;气候异常和极端事件频繁发生使生态系统的不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一些珍稀物种濒临灭绝;气候变暖和经济全球化使得外来有害物种入侵更加严重等等,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人类面临的最大环境危机。

  虽然采取适当措施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减气候变化的不利影响,但如气候变化过于剧烈或速度过快,人类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就会明显加大;如果增温超过4℃,甚至有可能超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现有适应能力,造成灾难性的后果。

  面对气候急剧变化的严峻挑战,国际社会展开了全方位、深层次的密集行动,许多负责任而有远见的国家正试图通过共同的努力,本着“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达成全球协作一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虽然目前温室气体人均排放水平不高,又处于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阶段,能源消耗不可避免还要增加,但也应千方百计提高能源效率和尽快越过峰值,同时积极参与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这也正是人们对今年巴黎气候大会的期待所在。

  威胁粮食和水安全

  “由于气候是最活跃的环境因素,气候变化对全球生态、水资源、粮食安全、人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郑大玮说。“我国气候变暖幅度几乎是全球的2倍,本世纪以来,气象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约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的1%,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8倍。”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

  在一些地方,气候变化带来了一些福利。“不得不承认,气候变暖增加了有效积温,使一些农作物一季生产变两季生产,特别是在陕北的一些区域,作物的生产总量甚至小有增加。”陕西省农业厅种植业处调研员马宝霞说。

  但在更多的情况下,气候变化是不受欢迎的。在陕西南部地区,暖冬使得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农业部门监测显示,生产成本增加了,作物的品质也不像以前那么好了,在陕南的优质籼稻区,水稻垩白部分逐渐增多。而湖南溆浦,却在冬天出现了春天的景象。本来次年4月份开放的油菜花提前在11月份开放,对于农民来说,提前了几个月开放的油菜花,意味着不能结籽,也不能收获。雄伟的喜马拉雅山也受到了气候变化的影响,雪线在变化,冰川在消融。“气候变化对我国粮食安全和水安全总体上产生不利影响。小麦、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作物单产下降。”郑国光说。

  虽然气候变暖使得农业生产的热量条件有所改善,二氧化碳浓度增高促进了光合作用,但华北、东北、黄土高原和西南地区的气候暖干化导致水资源日趋紧张,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威胁日益加重。南方降水增加和台风活动强度增大导致洪涝灾害及其诱发的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严重发生,西北则频繁发生融雪性洪水。高温热浪的危害加剧,低温灾害虽然总体减轻,但霜冻灾害却有所加重。气候变暖还使得病虫害的发生范围向北扩展,发生提前,危害期延长;土壤有机质、农药和化肥分解速度加快,农业生产的成本增加。有关科研表明,由于我国人均耕地资源和水资源相对贫乏,如不采取适当措施,气候变化将导致未来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一定程度的减产,对我国的粮食安全构成威胁。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