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聚焦中国最大海外撤侨 将《国家》拍成好莱坞式大片

  • 发布时间:2015-09-25 09:19:00  来源:中国青年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这是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海外撤侨行动——从2011年2月22日开始,中国政府共动用91架次中国民航包机、35架次外航包机、12架次军机,租用外国轮船11艘、中国货轮5艘、军舰1艘,耗时12天,在战乱中的利比亚撤离中国侨民35860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何建明的报告文学作品《国家——2011·中国外交史上的空前行动》记录了这个必将铭刻史册的大事件。何建明创作了一系列“国家叙述”题材作品。《国家》以文学的形式构建了当代中国的国家形象,彰显了中华民族的伟力和精神。在国庆节前夕刚刚举办的报告文学《国家》研讨会上,何建明介绍,基于书中利比亚撤侨内容,《国家》已被确定改编拍摄为电影。

  何建明透露:“在写这部作品时,得到了外交部提供的一份关于行动计划的保密资料。它被以文学的形式表现出来,基本涵盖了所有重要内容。中国在崛起过程中面临着世界性问题。这是一个非常精彩的电影原材料,为什么不能拍成好莱坞式的大片?”

  据电影出品方北京新线光魔影业投资有限公司介绍,大国形象+国际视野+异国风光,利比亚撤侨事件本身充满了虚构故事无法比拟的震撼力与感染力,该事件为电影呈现深邃的思想内涵与多维艺术表现方式,提供了极大的创作空间。

  《国家》聚焦于从战乱的北非国家利比亚撤离的3万余名中国公民转危为安、顺利回国的故事,以纪实的情节、细腻的笔触、激情的语言,再现了这一具有国际影响的重大事件;并以事实,形象地诠释了国家与人民的意义——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你还会有什么?没有了自己的人民,国家又会怎样?

  当年,在利比亚与突尼斯边境上,有一个拉斯杰迪尔口岸,当当地中国侨民从埃及陆地边境已经无法撤离时,唯一的陆路撤离通道只有这里。以这个口岸为顶点,从东向南转90度角,500公里轴长范围内,中方人员超过万人。这个在地图上都很难找到的小口岸,一夜之间被中国和世界关注。

  《国家》中这样叙述: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个特别行动小组来到这里。2011年2月26日,在数万外国难民面前,中国员工按照所属单位排成400人方队,领队手持中国国旗,一个方队走完,第二个方队紧跟上,国旗在方队之间传递,仅26日一天,共有3200多名同胞从拉斯杰迪尔出境。中国工人们合唱着“祖国好”“中国好”的歌,利比亚海关人员都看呆了。

  海关大厅的外国人开始羡慕,问道:“为什么能让中国人出去,却不让我们出去?”海关人员反问:“你们能像中国人一样有纪律吗?你们国家派人来组织你们出境吗?”

  有一批中国工人没有护照,边防不肯放行。撤侨工作组的工作人员灵机一动,对边防警察说:“他们会唱中国国歌!如果不是中国人,即便会中国话,也不会唱中国国歌!”警察点点头:“这道理……似乎成立。”于是,在边境线上出现了这样一幕:工人们纷纷自觉列队,“预备——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警察一挥手:“走吧!你们都是中国人!”与会专家认为,这些都是极有画面感和表现力的大片情节。

  何建明坦言,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正是因为太多,为改编成一部时长有限制的电影带来极大的难度。著名评论家李炳银认为,在《国家》的改编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多与少的关系,即,书中涉及的人物很多,电影不能全部表达,要突出典型人物。二是大与小的关系。整个事件很大,但电影的切口要小,要从一个人物的命运出发。此外还有大事件框架与人物细微情感之间的关系、国家与个人的关系等。

  作为电影主出品方的北京新线光魔影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赵宸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电影被定义为“战争灾难救援片”。它将是一部中外合作的电影。“因为我们缺乏现代战争题材电影的拍摄经验,将会引入好莱坞的制作团队。电影预计2016年年底开拍,投资规模超过两亿元人民币,于2018年7月在院线公映。

  赵宸介绍,该电影剧本编剧第一稿由作者何建明完成,从第二稿将由好莱坞编剧团队完成。“人性为本,彰显国家力量。不说教,要贴合年轻人想法”,是该电影创作定位与主旨。在研讨会前,赵宸让几个90后员工做了一个关于利比亚撤侨的VCR,只告诉他们主题,任其自由发挥。“我想看看90后年轻人如何看待这个问题,结果我没有失望,他们做得非常好!”赵宸说。

  一名美国记者在马耳他机场目睹中国撤侨场面后,曾写过一篇《中国撤侨现场观后感》。文中写道:“几百名中国工人戴着红帽子排成长队,安静有序。领队举着红色中国国旗……他们都是工作在利比亚农田、铁路、建筑、通信行业的工人,中国政府包了一队飞机把他们悄悄地、高效地带回北京、上海。似乎政府和工人之间有一个不成文的协议‘你在外面工作,我在后面罩着你’。数以千计的工人星罗棋布在整个非洲大陆,他们是中国工业、投资业,甚至是外交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们代表着中国的国家力量。”

  国家行动、国家力量,这是“利比亚撤侨”无论书还是电影都被反复提及的内容。从当前电影市场来看,多为悬幻、魔幻题材,因此有人担心这样高大上的题材改编成电影,无法获得市场认可。可是试想,为什么当年一部美国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能够横扫中国电影市场,而一场把35860名侨民从战乱地区成功撤离的国家行动却不能呢?这个问题,在书中也有类似思考,同时对该片的编剧和导演提出挑战。

  相关资料表明,当年,班加西是利比亚东部重镇,也是最早陷入战乱的城市。从2011年2月18日起,中国公司上万人除了少数一两批通过埃及边境撤离,其余人员都得从班加西港撤出。中国驻希腊使馆租用了三艘大型邮轮,其中一艘“奥林匹克冠军”号的船由沈健负责。年轻的外交官沈健从接受任务到上船,只有一个半小时的准备时间,只能和妻女在电话中告别。经受了十几个小时剧烈颠簸到达班加西,沈健看到的是人山人海的等待撤离同胞哭喊着争先恐后要上船。沈健“蹭”地跳到邮轮的一个门舱高处,挥动国旗,用手持喇叭喊道:“要相信祖国,相信祖国不会放弃你们中间的每一个人!请你们有秩序地排队上船,我们一定会把你们带回家的!请相信我,相信祖国……”

  此后沈健曾在回家探亲时,把这令人自豪的一幕讲给同学们听。让他惊愕的是,同学们听沈健满怀深情地重复了那段“请相信我”、“请相信祖国”的话后,竟嘲讽他“太雷人了”。对此,沈健至今感到郁闷——为什么今天那些生活在太平盛世的人们竟然会对祖国有一种不信任感。

  在研讨会上,人民文学杂志社主编施战军的话似乎可以作为回答:“它提醒我们的是对安稳生活的珍惜。而安稳生活的保障,就是国家力量。”

  “万里回家路,安宁又舒适。全家平安归,感谢我祖国。”当时出生仅21天,由中国驻马耳他大使亲自为其办理出生证的周懿轩,在咿呀学语时,嘴里就经常清晰地说着父母教的这几句话。有人说,当电影上映时,孩子就该到了上学的年纪,电影中不知道会不会有他的故事。不过,经历过这段历史的人,到时候都该买一张电影票,看看自己的故事,国家的故事。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