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29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勇于创新的“技能大师”

  • 发布时间:2015-09-24 05:28:08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荣誉牌匾和奖杯摆满了房间,书柜中放着厚厚一摞专利技术证书,这些物品浓缩了山西潞安矿业集团余吾煤业有限公司综采维修电工王岐林30多年的努力。这其中的很多荣誉称号,王岐林都记不清了,但是说起机电设备来,他却如数家珍。30多年弹指一挥间,他从一名普通的井下电工成长为全国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中的领军人物,多项创新为企业实现了集约高效生产。一路走来,他凭借勤学苦练的干劲和勇于创新的激情,一步一个脚印,在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同时,也在改变着这个行业。

  “望、闻、听、摸”的“技术大拿”

  “他是煤矿行业里的‘技术大拿’,几乎没有他修不好的机器和攻克不了的矿井安全生产难题。”几乎所有认识王岐林的人都这样评价。在余吾煤业有限公司见到王岐林时,他刚从井下上来,50多岁、个头不高、圆脸短发,亮亮的眼睛散发着激情和朝气,深深的皱纹显示出沧桑与疲惫,不善言辞,走路不紧不慢,这是王岐林给记者的第一印象。走进以他命名的技能大师工作室,除了满满当当摆放着的奖杯奖牌,就是密密麻麻排在一起的专业书籍。“要想不被机器故障难住,没有其他诀窍,就得多看书多学习多动手。”王岐林说。提到“技术大拿”,王岐林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这都是别人随口这么叫的,其实我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对于“几乎没有处理不了的机电故障”,王岐林说:“其实也简单,跟中医理论差不多,总结起来就是‘望、闻、听、摸’4个字。机电故障最难的就是查找原因,原因找到了就好解决了。机器出了故障,先看外观,再闻一下有无灼烧过的味道,然后听一听机器运转的声音,最后用手摸一下各部位外表温度,通过这4个方法,基本上就能‘诊断’出机器故障。”

  “‘四字诊断法’说起来简单,但要用起来,没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大量实践经验的积累根本不行。”说起王岐林,他的大徒弟姚红斌满脸崇敬。姚红斌1995年6月参加工作,上班第一天就跟着王岐林当徒弟,他起初对这个“小个子”师傅并不在意,“但上班没多久,王师傅就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一次,一台综采运输机的控制系统出了问题,很多技术人员找不到毛病在哪里,生产只好停了下来。就在大家急得团团转的时候,王岐林赶到现场,就用眼睛那么一看,鼻子那么一闻,耳朵那么一听,手掌那么一摸,不到几分钟就查到了原因,很快就恢复了生产。“就像医生药到病除一样。”这件事对姚红斌的触动很大,增强了他学机电技术的兴趣,“下决心要把它拿下来”。在王岐林手把手地指导下,现在,姚红斌已经是余吾煤矿综采一队的副队长,也成了队里的“技术大拿”,生产中遇到的各类机电设备问题都难不住他。

  小胜靠智,大胜靠德。王岐林的人生轨迹不仅展现了他的聪明才智,更彰显了他高尚的职业素养。有一次,王岐林接到调度室电话,电话那边焦急地说,北翼主皮带运输机馈电,送不上电,影响了北翼采区的安全生产。王岐林听后马上下井,到现场后,跟班电工对他说:“奇怪了,显示是漏电故障,可停电后,摇测绝缘正常,但送电时,有时能送上,有时送不上。”

  王岐林仔细观察故障现象和送电的过程,在停电的状态下把开关打开,细心的他马上发现隔离开关手把有些松动,而开关芯没有固定牢,正是这一原因,使操作隔离手把时,隔离开关上的电源线触到开关芯造成漏电。故障原因发现了,解决也非常顺利。还有一次,刚跟完早上8点班的他,下午5点刚上井,结果晚上南翼主皮带开关发生事故。他得知后,马上又重返井下,仔细查找故障原因,认真着手处理,直到主皮带恢复正常。升井后,已是次日凌晨近2点钟。这样的工作状态,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用自身技艺和勤奋为矿山作贡献,他感觉非常踏实、坦然。

  一本翻烂的德文字典

  “有时他人都不用到现场,只要打电话咨询他就能排除故障。”在很多人眼里,查找机器故障对于现在的王岐林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很多时候只用短短几分钟。这看似简单的几分钟,对于只有中专学历的王岐林来说,意味着他在平时要付出比别人多好几倍的努力。

  王岐林经常随身带着一本德文字典,几年下来,这本字典已经快被他翻烂了。“这是来余吾煤矿后特地去书店买的。”2007年,余吾煤矿正式建成投产,在煤矿机电系统已是名人的王岐林被余吾煤矿“挖”了过来,担任机电科试验室负责人。余吾煤矿从德国和美国引进了很多机械设备,为看懂德文说明书、了解设备原理,没有任何德语基础的王岐林硬是靠着一本德文字典,把德文说明书和相关的专业词汇弄懂背熟,不但摸清了设备的“脾性”,熟练掌握了使用方法,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了改造,提升了设备的工作效率。

  从事机电这一行业,王岐林起初没有太多想法,“没想要获什么奖,得什么荣誉,就是对机电这一行感兴趣,于是买了书来看,跟老师傅学,就这么一步步走了过来”。30多年间,对王岐林来说,就是一个学习、实践、再学习的过程。

  1981年,王岐林高中毕业后到潞安矿务局漳村煤矿当了一名采煤工。上班第二年发生了一件事,他至今还记忆犹新。当时,他正在上班,采煤运输机突然发生一起小故障,全班竟然没有一个人会修,导致一个班都不能生产。

  这次机电事故对王歧林触动很大,直接影响了他的职业生涯。“要想当好一名煤矿工人,没有过硬的机电技术是不行的。”为掌握机电维修技术,他把业余时间都利用起来,一下班就泡在阅览室看书、查资料。看不明白井下设备电路图,他就到检修工房对照实物观察,把设备的零部件拆了装、装了拆,直到弄明白电路的基本原理才罢休。“勤学、勤问、勤干”,想起当年刚学机电的时候,王岐林感触很深,“那时候学机电工很不容易,现成的资料很少,大多时候只能跟老师傅学,遇到一些特殊的原理和符号,老师傅也不懂,没办法,只能到处去找书、查资料,然后再实践操作,就这样不断摸索着走了过来”。

  1985年考上潞安职工大学机电专业中专班,对王岐林来说是职业生涯的一个转折。毕业后,王岐林由采煤工变成王庄煤矿的一名电工。工作不久,他就显示出过硬的技术功底,在王庄煤矿首届技术比武中获得冠军,当上了队里的技术员。1999年,他又调到了矿上的重要科室——被称为“把好煤矿设备下井前最后一道关”的机电科试验组。在此后的工作中,王岐林通过自己的勤学苦干,由一名普通的电工逐渐成长为机电专家。

  3秒钟带来的经济价值

  站在余吾煤矿主提升机塔下,仰天而望,174米高的塔架雄伟耸立,两个庞大的装煤箕斗不断地升降,每个箕斗一次可装载25吨原煤。余吾煤矿年产1000万吨的原煤就通过这个塔架从540米深的井下提升运送到地面。这套设备系统是从德国西门子公司进口的,当时曾是全国煤炭系统最先进的设备。

  塔架下曾发生一件至今还让大家津津乐道的事情,就是王岐林对这套德国设备的改造提升。2007年底,王岐林检修这套提升设备时发现了一个问题:两个装煤的箕斗是平推运行,在提升过程中容易磨损,损坏后需用外汇购置新零部件更换,还会影响生产。王岐林研究发现,如果改造成摆动式运行就可解决磨损问题。但是,这却遭到了德国技术人员的否定,担心改造后会影响设备的性能和寿命。王岐林经过与德国技术人员的耐心沟通,对设备进行了改造,改造后不但延长了设备的寿命,还将每个循环周期由86秒降至83秒。短短的3秒钟时间看似不起眼,但是如果每个循环节约3秒钟,一天下来就可以多运出1000吨煤,一年可以多运出30多万吨煤,相当于一座小型煤矿的年产量。

  30多年来,王岐林在煤炭生产第一线关键岗位解决疑难问题、创新实用技术500余项,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创新发明60多项,其中20多项在全国多家煤炭集团和生产企业被广泛推广应用,极大地推进了煤炭企业的集约高效化生产。他获得了数不清的头衔——“全国技术能手”、“煤炭行业技能大师”、“全国煤炭系统劳动模范”、“山西省劳动模范”等,享受山西省政府津贴和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去年年底,第十二届中华技能大奖公布,王岐林是山西省惟一一位获奖者。

  一个人时,他提升自我;一个团队时,他带动全员。2010年,“王岐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并成为企业培养创新型高技能人才的“孵化站”。他带领的以首席技师、高级技师、技师为核心,以初、中、高三级技术人才阶梯为基础的技能大师工作室,“缺什么补什么”,累计培养出高技能人才5000多名,技师、高级技师800多名。胶带运输机急停装置、油箱观察窗、皮带机尾调整装置、乳化液泵柱塞润滑装置……11项实用型专利、9篇刊登在国家级刊物的学术论文、数不清的创新成果,这是“王岐林技能大师工作室”成立以来取得的累累硕果。这一个个专业术语对普通人来说显得过于生疏,但是给生产企业带来的却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

  王岐林指着身边的几个20多岁的年轻人介绍说,他叫李琨,他叫张国维,都是大学毕业后进矿工作的,是我徒弟的徒弟,现在给我当助手,勤学爱思考有能力,这是我们企业的未来和希望。他说,“培养更多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创新型高技能人才,是我们这个技能大师工作室人才培养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