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收官还需深层改革
- 发布时间:2015-09-17 03:34:57 来源:大众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 李 铁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决定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即双降),被市场视为稳定金融市场信心之举。但多数人只看到全球股市翻红响应,并未注意到央行正悄然加快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双降的同时放开了一年期以上(不含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利率市场化已触手可及。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改革的完成,影响利率的深层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
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开端,至今已走了近20年,并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加速。贷款利率管制目前已完全放开,存款利率浮动上限也分别在去年11月、今年3月和5月先后扩展至基准利率的1.2、1.3和1.5倍,此次改革之后,仅剩活期存款以及一年期以下定期存款的利率浮动上限不变。
按照央行行长周小川今年3月给出的利率市场化时间表:今年放开存款利率上限是大概率事件,利率市场化有望今年收官。
这也体现了央行按照“先长期、后短期”的顺序渐进式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改革思路,既有利于培育和锻炼金融机构的自主定价能力,为最终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也有利于稳定金融机构的存款付息率和整体筹资成本,促进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对于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尽管如此,业内普遍认为,即便完全放开存贷款利率上限也只是完成了狭义的利率市场化,广义上的利率市场化还需进一步改革,这个观点也体现了央行的改革思路。按照周小川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规划,注重培育形成较为完善的市场利率体系,完善央行利率调控框架和利率传导机制,然后才能全面实现利率市场化的中期目标,同时还需健全市场化利率宏观调控机制。
可见,要实现广义上的改革目标,还需在多方面推进改革。
首先,建立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定价机制。基准利率的确定是贷款定价的核心因素,在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基准利率的选择一般参考同业拆借利率或是国债基准利率,这两个选择都与资金市场的供求关系密切相关,并且具有较高的弹性。然而,目前我国一般基准利率主要参照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利率,利率水平的设定并非由市场力量形成,很大程度上依靠行政指令。
如何选用市场化的定价机制是核心。不过,参照国际惯例却并非易事,7天回购利率是债券市场上最具有利率基准潜质的指标,今年前四个月,7天回购利率下跌300个点,五六两月又上涨了200个点,尽管回购利率形成已市场化,但却有波动过大的弊病,很难被商业银行采用,还需通过稳定性方面的改革。
另一方面,我国的债券市场仍然不够发达,存在非金融机构发债比重小、市场开放程度不够、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的人为分割,以及国债收益率曲线存在长短期利率分割、长期利率对短期利率变化不敏感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就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
其次,建立完善的利率传导机制。从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看,央行希望摈弃以往以数量型工具为主的货币政策工具,建立以利率价格为主体的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的传导机制是未来进入新货币政策方向的重要条件。
而从央行多次的降准降息效果来看,企业融资成本下降并不明显,货币宽松整体效果不如预期,其重要原因就是利率传导机制不健全,金融市场向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存在障碍。
未来中国有可能建立功能类似于美国的联邦基准利率的政策性利率,这种利率的变动能够敏感地反映银行之间资金的余缺,美联储借此能够直接影响商业银行的资金成本,并且传递给工商企业,进而影响消费、投资和国民经济,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