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4月24日 星期三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科技+金融 背后的融合逻辑

  • 发布时间:2015-09-01 06:29:52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成都高新区帮助3000余家区内企业获得担保贷款近130亿元

  □本报记者 张岚

  8月27日,安徽省相关省级部门及16个地级市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考察组来四川交流取经,考察有两大重点:如何实现科技金融融合发展,如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天考察的大多数点位,都在成都高新区。

  作为全国首批科技和金融结合试点地区,成都高新区先后创新探索出包括盈创动力在内的一系列金融服务平台和工具。最新数据显示:成都高新区已帮助3000余家区内企业获得担保贷款近130亿元。

  对成都高新区而言,工具和成绩固然重要,但背后的发展逻辑更加重要。

  要支持谁?

  始终围绕产业发展重点

  8月27日,成都广达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5半年度报告。这家在今年1月登陆新三板的企业,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近9000万元,同比增长三成。在公司企业发展部经理陈利君看来,目前的良好运转,跟两年前的一笔关键贷款有着重要关系。

  2013年,广达所在的广电网络设备市场扩张迅速。而当时的广达,尽管产品完善、技术先进,却遇到较大的资金周转压力。当年,由成都高新区与成都银行合作开发的“成长贷”信贷产品,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向广达发放了500万元信用贷款,帮助公司抓住有利时机,开拓省内外市场。

  “属于我们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这是广达获得支持的前提。”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这也是所有企业获得金融服务和扶持的前提。

  这其中包含的逻辑是:传统的银行借贷系统,对于具有轻资产特征、缺乏足值抵押物的企业来讲,很多时候是天然封闭的。政府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和办法来为企业增信,降低银行借贷风险和企业融资能力。但在这之前,政府必须首先想清楚:“我要支持谁?”

  成都高新区的回答是:支持的是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这些企业来自全区重点发展的产业。听起来不新鲜,但要做到细致落地不容易。

  在2014年3月通过的《成都高新区“三次创业”产业发展规划》中,成都高新区将发展重点确定为“4+1”主导产业,分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服务业。划分主导产业不是终点。成都高新区还根据该区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在主导产业细分领域中选择“7+2”产业重点领域,力求找准“要素禀赋下的比较优势”。

  有限的资源支持谁,取决于发展什么产业。这一步之后,才是按产业门类梳理区内企业,以保证应该支持和服务的对象准确,且无一遗漏。

  怎样支持?

  将扶持资金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

  明确了“支持谁”,接下来的便是“如何支持”的问题。

  过去,政府对企业扶持一般通过项目资金或者政策资金实施,通过专家评审后直接给予资金补贴。但这种扶持方式,有其自身难以克服的短板。

  其一,由于财政资金是有限的,扶持对象的数量也十分有限。若拿出1000万元的资金,给予每家企业100万元,也只能支持10家。其二,资金使用的效果难以量化,监管难度大。而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技术更新迭代速度的加快,传统扶持方式的弊端变得更加明显。

  成都高新区的做法,是推动财政扶持资金往“金融化、杠杆化、市场化”转型。

  简单来讲,就是将过去每年给10家企业各100万元的钱,放到一个“资金池”中,同时引导担保(保险)机构或其他金融机构也放1000万元,银行再对“池子”授信10倍,则1000万元的财政资金就变成了2个亿。

  同样是每家企业100万元,过去只能支持10家,现在却可以支持200家。但要真正起到实效,不能只靠杠杆放大。“不能将小微企业的融资难问题简单归结为银行惜贷,要搞清楚具体原因。”成都高新区经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信息不对称,导致银行对企业不信任。

  为此,成都高新区建立了小微企业培育库和风险分担资金池,再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将库里的企业不断推荐给资金池。而当库里的企业提出贷款申请后,政府相关部门将组织专家对企业的技术、市场、信用方面作出评价,并将最终的意见提供给金融机构作为决策依据。

  还能做什么?

  完善服务优化梯形融资模式

  8月,从事职业教育信息化系统开发的成都点威科技有限公司,首次从银行借到了钱——100万元的“成长贷”贷款。“成长贷”大幅降低了对企业抵押物的要求,企业反担保物主要为个人连带责任、订单、知识产权等形式,实物资产原则上少于全部担保责任额的50%。这为点威科技等拿到贷款降低了难度。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已累计为70家次中小微企业提供“成长贷”贷款逾2亿元。

  但一种产品,显然不能覆盖所有企业。

  自2007年以来,成都高新区通过长期探索,探索出“内源融资+政府扶持资金+债权融资+股权融资+改制上市”梯形融资模式,为区内的每一家企业,在每一个阶段提供相适应的解决方案。“统贷统还”,是成都高新区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推出的债权融资产品。采取打捆担保的方式,银行不再对单个企业进行审核和调查,简化了审核流程,降低了企业融资成本。截至7月底,“统贷统还”产品已累计发放担保贷款43.5亿元。

  针对成长期企业较高的贷款需求,今年成都高新区又与成都市经信委、成都银行、高投担保等联合推出“壮大贷”信贷产品,通过市、区两级政府和担保机构按1:1:1比例分别出资2000万元,共同构建首期6000万元风险资金池,同时引导银行对风险资金池10倍放大,授信总规模达到6亿元。该模式下,单户企业单笔最高贷款额度可达3000万元。

  今年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来,成都高新区又创新推出了“高新创业贷”、“科技通”等2款企业债权融资创新产品。

  债权融资之外,成都高新区也在股权融资产品上探索多年。2012年,国内首支由政府全额出资的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成都高新区创业天使投资基金正式启动。8月27日,成都高新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的负责人黄光耀告诉安徽的客人,这支投资基金的企业里,已经有6家挂牌新三板。而成都高新区的经验则是,围绕政府支持的产业发展方向,进行纯市场化运作。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