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码”就是蔬菜的“身份证”
- 发布时间:2015-08-28 02:30:00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李杰
“从这里出去的蔬菜都有‘二维码’,扫一扫就能看到它的产地、公司名称、负责人、生产日期等视频影像资料。”日前,在河北省饶阳县冠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负责人祝欢介绍说,蔬果上的“二维码”就是它的“身份证”,能让消费者买得放心、吃得安心。
饶阳是传统蔬菜大县,近年来设施蔬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为降低劳动成本、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提高产品质量,该县把推进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着力打造“智慧农业”,走出一条利用信息化发展现代农业的新路子。
为农业转型输入“智慧”血液
走进冠志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的智能温室,祝欢介绍说:“这座智能温室采用的是智能调控系统,它能根据远程设置的指标实现温湿自动调节、自动遮阳放风、自动施肥,用手机客户端就能远程遥控种植。”
饶阳是“中国蔬菜之乡”“中国设施葡萄之乡”,设施葡萄和设施蔬菜分别为12万亩、34万亩,年产值达43亿元。该县农业局负责同志表示,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限制物联网技术的推广,实施土地规模化经营为该技术普及提供了条件。如今,全县土地流转面积22.17万亩,占承包地总面积41.30%,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社400余家,注册家庭农场365家,为“智慧农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试点先行、典型带路、全县推广”的思路,该县选准“绿科”“众悦”“冠志”等10多家农业龙头企业先行先试,努力吸收农业信息化领域最新发展成果,探索建立先进的棚室环境监测系统。
2014年,该县投入专项扶持资金3000多万元,形成了由智能自动化控制系统、质量追溯系统、远程信息服务综合展现系统3部分,搭建起“智慧农业综合服务管理平台”,真正让最后进的信息技术服务于农业生产。
“物联网”成为大棚“新管家”
冠志智慧农业展示厅的主控室是整个物联网的“大脑”。记者看到,各种蔬菜生产情况“浓缩”在两台电脑屏幕上,一张张动态曲线图记录着24小时棚内土壤水分、养分含量、PH值,以及空气温湿度、光照强度等数据变化。同时,系统参照预设的环境参数进行综合智能分析,轻点鼠标就能实现增温、降温、加(抽)湿、水肥一体化、卷帘等自动控制。
在4号智能温室,祝欢指着一个蓝色盒子说:“这是一个传感器,连接着棚室里面多个传感设施,每隔一段时间便采集一次数据,通过物联网传送到中控系统载入果蔬档案。”而且,棚内摄影装置还可清晰地观察每一株作物生长情况,一旦植株出现异常,通过互联网远程传给农业技术专家,能及时“对症下药”。
大棚里的监测装置,就像是人的眼睛和耳朵,实时监测蔬菜生长过程中的参数,隔一段时间就将数据传到手机上,用手机也可以调节棚室温度、湿度等。这些自动化的设备,在智能系统操控下可以实现精准工作,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有保证,蔬果价格也比普通设施种植的高出不少。
据测算,传统的棚室管理,1个大棚需要3~4个农民来管理。而有了物联网之后,1个人就可以管理3个棚室,人工成本大大降低。而且,这样种出来的蔬菜,比传统种菜产量高30%左右,还每节水约50%,节约肥料等成本50%以上,降低病虫害防治40%。
全程监管打造“放心菜园”
饶阳县农工委书记文健介绍,农业、科技、通讯等部门组织技术骨干,分批次对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400余人进行培训,进一步提高农户科学管理意识与能力,为智慧农业铺开提供智力支持。
采访途中,记者看到,除了这些大型农业公司、农业园区外,沿路蔬果棚室都安装了自动卷帘机、监控设施线路等自动化、智能化设备。
“可以说,从一粒菜籽种下去,到走上消费者的餐桌,整个过程都处在智能化的监管网络下。”饶阳县蔬菜联合总社社员郑卫芬介绍说。
文健表示,在“智慧农业”发展过程中,该县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产业格局。目前,已经形成8大特色果蔬产区,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37个、无公害蔬菜基地8个、绿色产品22个、绿色基地12个、有机产品17个、有机基地5个。“饶阳葡萄”、“饶阳甜瓜”成功列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目录。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