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荧屏真人秀为什么不带“骚年”玩儿

  • 发布时间:2015-08-21 08:30:50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特约记者 程喆

  各大卫视纷纷在荧屏上争夺以青少年为主体的学生人群,却很少把“骚年”(网络用语,少年)当成主体,各类真人秀都不带学生玩儿。好不容易有了校园题材的真人秀,看点依然在明星身上。而校园里的青少年,大多数人的生活并不像电影中那么丰富多彩,真让他们当主角,恐怕会给观众留下“戏不足,没看头”的印象。

  学生综艺没看头

  现在真人秀节目有很多,大致有以下几类:明星亲子档(《爸爸去哪儿》《爸爸回来了》)、明星夫妻档(《为她而战》《一路上有你》)、明星公益类(《圆梦行动》《海峡传情》)、草根选秀(《中国达人秀》《超级演说家》)、电视音乐选秀(《中国好声音》《最美和声》)、明星舞蹈类(《舞林大会》《与星共舞》)、明星旅游类(《花儿与少年》《奔跑吧兄弟》)。

  这几类真人秀节目似乎涵盖了所有的年龄段,老年组有《花样爷爷》,幼儿组有《爸爸去哪儿》,儿童组有《一年级》,成年组更是种类繁多。真人秀面面俱全了,还有什么能做到与众不同呢?

  摄影机镜头已经开始瞄准校园了,青少年学生的表现成了新的看点。

  实际上,有关青少年的综艺节目并不少,此前有央视少儿频道的《智力快车》,北京台的《SK状元榜》。当观众看着“学霸”在节目上对普通人连问题都看不懂的题目一一作答时,益智较多,娱乐性少。传统的青少年电视节目重视对青少年智力的开发,同时还将青少年的年少心事当成看点,于是就产生了故事加辩论题材的谈话类青少年电视节目《谁在说》和《成长不烦恼》。

  若论才艺展示,《天天向上》《中国达人秀》中都有初中生、高中生的身影,只不过他们并不是主体。

  只能做千年配角

  BBC拍的纪录片《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国学校》最近大火。观众发现,这种“中国老师大战英国熊孩子”的题材才是最有意思的校园真人秀。在青少年阶段,学生如何学习、挑战权威、制造矛盾,都是可以引发观众共鸣的看点。

  央视抓住了先机,开拍了《青春季》,这档节目以真人秀的形式展现了中澳各4位学生在异国他乡交换学习过程中发生的趣事。从播出几期的效果看,真人秀的效果是达到了,林妙可在节目中的身材以及英文水平已经成了被“吐槽”的对象。

  大体来看,《青春季》展现的多为学生正面形象,所以从话题性的角度来看,先抑后扬的《变形记》更符合观众胃口。

  其实,青少年的真人秀,除了《青春季》和《变形记》,大多数节目都有打擦边球的意味。《我去上学啦》让明星走进校园,当几天学生。但从播出的几期节目看下来,重点都在几位明星身上,学生只是陪衬。况且明星体验校园生活过于走马观花,类似游击战,在一所学校待几天就“转学”到下一个学校,并没有融入到同班同学之中,反而耽误了教学进度。

  在另一档校园真人秀《为母校而战》中,明星依然是主角,他们要回到自己的母校,带领学弟学妹们组队而战。

  素人“戏感”不强

  青少年们已经被边缘化了吗?连参加校园夏令营,甚至连上学、听课、考试等荧屏活动都只见明星了,不见学校的主体——学生的身影。

  所谓“真人秀”,重点在于“秀”,一档有看点的综艺节目必须经过前期剧本的策划,需要人为制造戏剧冲突。《变形记》播出后,引发观众热议,后来给节目牵线联系农村学校的人曝料称,城里孩子到农村后,双方的冲突并没有节目中演的这么大;相反,农村孩子很谨慎。当时,节目组在学校大门口,教学楼一楼、二楼,对面的老师宿舍都安装了24小时广角的摄像头,据说还有夜成像功能。基本上整所学校的外边场景都被覆盖了。

  而这些节目组事前都会通知学校,所以学生都有点神经兮兮的,刻意回避摄像的区域。有时遇到特殊事件,也会小心翼翼地处理,达不到节目组期望的增强拍摄效果的目的。

  这就是“素人”真人秀的尴尬所在。类似《爸爸去哪儿》这样的节目,尽管参与者是幼儿,但他们毕竟是明星的孩子,有一定的镜头感,即便年纪小的镜头感不强,“不懂事”本身就能制造爆点;成年人的真人秀,参与明星本就是娱乐圈中人,表现会有演绎的成分。

  而作为“素人”,学生群体没有任何镜头感和演艺经验,而他们的“懂事”又不允许自己做出出格的事情。试想,如果摄制组进入一所学校,全程跟拍学生生活,得到的恐怕就是纪录片,而不是真人秀,毕竟多数人的青春并不像电影中演的那么丰富多彩。

  即便如《中国好声音》《中国梦之声》这类草根选秀节目,也必须有明星导师的加盟,全素人的真人秀,只能依靠极端外部环境的强烈刺激才有戏剧性,比如《我们十五个》。学龄时期的青少年,要想在校园中玩出新花样,没有明星和“人为特效”,基本上很难。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