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不在白色垃圾上种庄稼

  • 发布时间:2015-08-20 02:31:41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编者按:面对资源条件与生态环境施加的双重“紧箍咒”,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切实推进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我国地膜使用总量和作物覆盖面积均高居世界第一。由于超薄地膜的大量使用以及残膜回收再利用技术、机制欠缺,“白色革命”逐步演变为“白色污染”,农田地膜残留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今天,本版从加快完善相关法规标准等角度,探讨从源头解决农田残膜回收难题,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李小洲

  从1999年开始,新疆兵团将农田地膜覆盖技术与滴灌技术成功嫁接,创造了膜下滴灌技术并迅速推广。兵团作为新疆农业主要生产地,在地膜使用之初就开始了地膜污染防治,农田残膜治理主要依靠行政力量推动,以机械回收加人工捡拾为主,但都不能彻底清除长期积累的残膜。而且,随着劳动力费用的增加,人工捡拾残膜的成本也迅速看涨。

  厚地膜强制推行机械加人工回收

  第五师双河市是“北疆牌”棉花的主要种植地之一,今年全师棉花播种面积60万余亩。为更好地治理残破地膜引起的农田“白色污染”,新疆自2014年12月起全面推广使用厚度为0.01毫米以上的高标准“厚地膜”。笔者从新疆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获悉,新修订的《聚乙烯吹塑农用地面覆盖薄膜》将此前地膜“推荐性”地方标准修改为“强制性”标准,并在地膜厚度标准上,取消了0.008毫米的最小国家标准厚度,继续保持0.01毫米最小厚度,并增加了0.012、0.014、0.02毫米3个厚度,同时推荐了使用天数。

  由于地膜都由团办企业生产,近年第五师制定了地膜生产标准,要求不得生产和使用厚度低于0.008毫米的地膜。职工在种地前必须给团场交5000元押金,秋收后地膜通过机械和人工回收,所有残膜都在地头过秤,回收残膜亩均必须达到规定公斤数,否则就要扣押金。

  降解膜目前让种植户难以取舍

  第五师八十一团农业科科长邓怀贵说,一是坚持在秋翻前保证每一块地捡拾地膜率必须达到90%以上的标准,只有达到生产科的标准且经过验收后才能翻地。二是在第二年春播前、平地以后,要求至少用搂膜耙搂两遍,在播种前人工必须捡拾一遍地表残膜。三是从2009年开始,引进示范推广降解膜,截至今年推广面积已达7万多亩地。

  据统计,2014年新疆兵团有遍布南北疆的12个农业师84个团场试点推广应用完全生物降解地膜技术的土地14万亩。2016年,兵团将在600万亩农田里使用生物降解地膜。但由于产品稳定性不足、成本高、产量低,降解膜成为广大种植户较难取舍的技术。

  降解膜探索治理“白色污染”长久之计

  “你来看,这一棵苗子就被地膜盖住了,长不起来。”5月11日,笔者在第五师双河市七连职工蒋志国家的棉花地看到,棉花出苗良好,但随着植棉年头越来越长,每年都会有棉种因为残膜的影响而不能发芽和生长。

  团场老职工贾兴勇在八十一团刚刚进行降解膜推广试验时就大胆尝试,“这个光—氧降解膜比较好,又省工还省事,每年到了六七月份采光面的膜基本上都风化了。”顾虑到自己地块风大,贾兴勇2014年年底没有报名使用光—氧降解膜,2015年开春播种时想报名也来不及了。八十一团分管农业的赵天格介绍,团场使用降解膜全凭职工自愿,每年生产地膜前都需要报名摸底,按需生产,只有报名的职工才有机会使用降解膜。

  赵天格认为,使用光—氧降解膜是当前减少“白色污染”没有办法的一个办法,“光—氧降解膜是能降解,大块分解成小块,小块分解成颗粒,但在土壤里还是不能完全分解。”赵天格一脸惆怅。

  2013年,新疆的地膜覆盖种植面积达4700万亩,成为全国地膜覆盖种植面积最大、地膜用量最多的省区。目前,新疆年使用地膜15.94万吨,但回收使用率不足10%。想办法不让职工在白色垃圾上种庄稼,是新疆兵团正在研究探索的事情。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