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沙漠开满鲜花”
- 发布时间:2015-08-14 02:32:02 来源:农民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任璐
远古时代,犹太人先祖站在以色列的土地上,如果不去仰望蓝天,他望向东南西北任意一个方向,看到的只有黄色、黄色、黄色,还有黄色。这个沙漠之国,用占国土面积2/3的荒漠和戈壁迎接人类的到来。绿色,成了这片土地之上最难描摹的色彩。
但在数千年以后,现代以色列就用绿色迎接远方到来的宾客。这些绿色,是城市景观,是旱作农业,更是家园梦想。农产品自给率达95%,水果蔬菜大量出口,被誉为“欧洲的菜篮子”。从满目苍黄变成沙漠绿洲,实现这一农业奇迹的关键,是水。而从“旱”到“水”,现代以色列洒下过多少寻求改变的汗水?近日,本报记者随金正大集团水肥一体化考察团一起,寻访以色列节水农业。
“毛细血管”
对于农业来说,以色列是个天生贫“水”的患者。一半以上地区属于干旱半干旱气候,除了冬季有少许降雨,其它时候几乎为零。
但记者从北部农业区,到中部城市特拉维夫街头,再往南抵达内盖夫沙漠,一路探访,绿色并不稀缺,农业更是发展蓬勃。供养着这一切的力量,并非大江大湖,而是隐藏在植物叶脉之下,数以万计日夜工作的“毛细血管”——滴灌系统。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样一个滴灌装置,对水的利用率能够达到95%以上。”对于这些毛细血管为何能养育出以色列现代农业的疑问,北部城市基布兹Mizra种植园负责人直截了当地说。
在他经营的大片杏仁田中,每隔一二百米,就有用栅栏围起来的滴灌控制装置。水和水溶性肥料在那里充分过滤之后,经溶解加压,进入输水干管,再分流到田间无数的滴灌管线。最后一站,是管线一侧的滴头。它将水分和肥料直接输送到植物根部。“就像静脉注射一样”,灌溉效率得到空前提升。
作为节水农业的精髓,滴灌技术最早发端于以色列。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以色列首任总理本·古里安就提出“让沙漠开满鲜花”。1962年,以色列农艺师斯迈哈·博拉斯发现自家花园一角,有一片植物长得格外茂盛。仔细观察后,他意识到一条浇花用的水管上有一处微小的破损,从中不断渗出的水滴,滋润了植物根部。受到启发后,他与儿子一起联手,由他构思灌溉的总体布局,儿子制作滴头,最终发明了滴灌技术。
由于节水增效优势明显,滴灌技术得到以色列政府的重视,各种研究和经营机构也应运而生。得益于这项技术,在短短50多年间,“先天不足”的农业成了以色列的支柱产业之一。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了5倍,领跑整个中东地区乃至全世界。
精准对接
“仅靠这么细的一根管道,如何才能实现精准滴灌?”一路上看过大小、颜色、流速各不相同的滴灌管道后,考察团成员之一、来自山东高密的戴清义提出疑问。
这正是以色列节水农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毛细血管”固然重要,但将它精准对接上需要输水的“器官”,一切才能变得有价值。
为了寻求答案,考察团前往全球第三大滴灌公司瑞沃乐斯的生产车间。在那里,疑问可以得到解答。车间内,打孔、压槽、组装……一个直径约2厘米的滴头内镶贴片,需要十几个机器手共同完成。整个工序就像为水流设计一个迷宫,让它在贴片内不断绕道、转弯,从而控制流向和流速。
保障整套系统的完美运行,除了这个微观设备,更大的智慧来自于整个滴灌装置的电脑控制系统。架设在管道上的感应器,内置电脑芯片,能不间断地监测土壤和植物干湿度和酸碱度的变化,自动调节滴灌时间和水量。“如果一棵植物一小时之内需要100滴水,它绝对不会滴101滴。”瑞沃乐斯公司产品经理RafiGolan展示出满满的自信。
考察团的车子一路南下,穿过一片无人地带,土地越来越贫瘠,最后抵达沙漠腹地的Arava谷地。在这里,可以实地见证自动滴灌系统创造的农业奇迹。
Arava谷地,每年降雨量只有3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缺水缺到极限。土壤表层浅薄干燥,下层则是厚厚的黄沙。上世纪50年代,第一批以色列人来此拓荒。为了建造良田,他们在黄沙上挖出30X30厘米的沟槽,往里面填埋堆肥后再覆土,灌溉用水则取自1500米深的地下井,以此改良恶劣的自然条件。
如今,科技之力将此打造成以色列南部重要的农业生产与实验基地。盘绕在滴灌管线之上的沙漠温室成了最具标志性的符号。温室种植的蔬菜花卉,不但“穿”着滴灌管道,而且“戴”上智能传感器,严格按照作物生长需要给水给肥,全程由电脑控制。
Arava研发中心负责人BoazHur?witz骄傲地介绍,Arava只有500多农户,却将生产的60%新鲜蔬菜和10%鲜花出口到欧洲、美洲。而以色列冬季出口蔬菜中,70%都来自Arava。
学习样本
现有的成就并不能满足人们对改造家园的极致追求。前沿科技成果,创造性的解决方案,联接着人类对于未来农业的热情、梦想。观察这些的绝佳窗口,就是在特拉维夫举办的第19届国际高科技农业博览会。
博览会上,炎热气候下也只需要很少水的种子、内置生物过滤器的水循环系统、收集雨水的田间便携装置等科技成果一一亮相,不断吸引着考察团的注意力。一些始创公司不但有专门的创新馆展位,而且会获得公开介绍公司产品的机会。而在创新馆的海报上,则用英文赫然写着“农业是我们的文化(Agriisourculture)”。
值得一提的是,借助博览会平台,中以农业合作开始吸引越来越多的目光。此次参展的中国企业之一金正大集团就带来了两个任务,一方面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缓控释肥、水溶肥、生物肥等新型肥料产品,另一方面积极寻求与以色列水肥一体化公司合作。
“中国的农业科技尽管有了很大进步,但与以色列相比还有差距,中国的农资企业有责任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尤其是滴灌技术、水肥一体化技术带到中国并大力推广开来。”金正大集团董事长万连步说。
与此同时,金正大在中以交流合作方面率先发力。6月28日,中国与以色列全方位合作的30万吨水溶肥项目,在山东省临沭县正式投产,金正大集团与以色列利夫纳特集团、以中农业交流合作中心签订合作协议。自此,10个中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100个农化服务中心建设、1000名农艺师培训、1万个农业试验田建设、10万名农业示范户培育五项中长期项目正式展开。
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教授张民认为,如果中国引入滴灌设备,粮食产量一定会增加。“但在引入技术的时候也要考虑本土化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气候以及国情比较复杂。”
“不能单纯地引进技术,而是要看重技术背后的文化理念。”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院长吴文良说,“以色列人对待技术的态度是精益求精,要想让如此精细的设备在我国落地生根,还要着重培养意识和习惯。”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