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金融创新必须冲破“血缘”藩篱

  • 发布时间:2015-08-04 06:33:58  来源:杭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齐航

  一纸新规,几多哀愁。

  上周五,央行发布公告,就《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一石激起千层浪,新规内容揭晓后,互联网金融圈一直处于“炸锅”状态。针对新规的解析、研判、探讨文章“刷爆”朋友圈。而征求意见稿之中诸如开户需要5个机构证明“你是你”、单日支付上限不超过5000元、账户余额交易年累计不超过20万元等条款,更是引来吐槽无数。

  以第三方支付公司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首当其冲。在不少互联网金融机构看来,一纸新规,就可能让原本谋划中前景无限的商业蓝图化为梦幻泡影。施加在账户开立、购物限额、转账支付各环节的“紧箍咒”,将导致金融业务创新的逡巡不前。而所谓的鼓励金融创新,总难以洗脱“叶公好龙”之嫌。

  创新与风险,从来都是一对互为依托、如影随形的矛盾体。有创新而没风险,没风险而有创新,就像天方夜谭里的故事一样可望而不可即。

  监管部门在酝酿新规时的良苦用心不难理解。毕竟资金如流水,何况当它们由真金白银演化成一串数字后,所面临的技术风险、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并没有消失,甚至在某些情境下可能被放大。此时保持监管的理性审慎尤为必要,盲目放纵“伪金融创新”,可能引致经由互联网放大了的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

  但如何保持监管审慎而又不至于扼杀金融创新,却考验监管智慧和分寸。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更难。寥寥数字的条款之下,暗藏多少我们所难以知晓的机构博弈、利益纷争和监管游说?

  在笔者看来,就当下中国金融抑制的现实而言,打破国有金融体系对资源配置的垄断,改变传统金融格局下资源分配不均的痼疾,比防范因互联网金融创新而引发系统性风险,要来得更为迫切。平等、开放、快捷、低成本的互联网精神,正在给中国的金融体系带来改变。第三方支付、P2P平台、“宝”类产品、股权众筹……通过这些互联网金融创新,原本那些经常被忽视的“长尾”个人和企业,获得了原先根本难以触及的支付、融资和理财服务。原本牢不可破的坚冰终于开始消融。

  在此背景下,若此次发布新规的部分条款最终进入实操,很可能将增大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的制度成本,使原本服务效率高、用户体验好的核心优势大打折扣。要知道新规中诸如5个机构证明“你是你”的监管要求,甚至连行业领先的互联网金融巨头都难以达到。

  创新并不必然等同更大风险,传统也并不构成风险豁免的理由。此前多次发生的银行存款“不翼而飞”案例,已然折射出传统风控的局限性。互联网金融机构大多出身草根,没有传统金融机构的“血缘优势”,但他们的点滴寸进,对传统金融机构放下身段、提高效率的倒逼作用,对于中国金融体制的结构转型至关重要。

  互联网金融创新,并不需要高看一眼的“超国民待遇”,而是一个无歧视的监管与政策环境。针对“亲生”与“庶出”的疑似监管“歧视”,正是此次新规引发争议的核心原因。风险控制,不该成为压制创新、因噎废食的堂皇理由。

  金融创新,必须冲破“血缘”亲疏的惯性歧视。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