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风起云涌孵化“老兵”转型
- 发布时间:2015-08-04 06:29:43 来源:四川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张岚
7月18日,“创业天府 菁蓉汇·中关村”在北京举行,西部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都高新区,在中关村进行创业环境推介。而就在活动现场的会议室里,异地相逢的老朋友卢宇翔和李欣也开起了“小会”,商量如何更好地为成都创业者对接北京的资源。
两人过去是成都天府软件园公司的同事,多年从事孵化器管理工作,算是孵化“老兵”。今年3月,卢宇翔准备专职投身新型孵化器创业。他曾告诉前来调研的省政府领导,自己被一场创业推介会深深打动,激发了“做一个全成都最特别孵化器”的想法。
李欣辞职的时间大概再早一年。现在他是本土创投孵化机构——抱团科技的CEO。目前,由抱团科技发起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辅导、完善商业模式、寻找融资机会的创业训练营1期刚刚结束,2期即将开始。
过去是做创业孵化方面的工作,现在做的事情仍然如此。为何要出来自己创业?
“老兵”们认为,最大的原因是市场需求。过去的传统孵化器,提供的主要是孵化载体,即针对科技型初创企业轻资产的特点,提供免费或几近免费的创业场地。这样的孵化器多是政府或者国有资本补贴在做,创业服务没有盈利模式。
但随着创业成本的降低、创业者数量的剧增,创业服务本身成了一个不可小觑的市场,产生了新的市场需求。由于技术和市场的变化都太快,如果不能随时把握动态,就不可能服务好创业者,这也是非专业机构很难做到的。
举例来讲,算上考察、制作评估报告、开评审会、签合同、资金到位的全部时间,国有创投公司投一个200万元的项目,大概需要半年。而眼下,市场化的投资机构,决策时间很少会超过两周。更多的时候,一个真正好的项目当天就能拿到投资。今时今日,哪一个好项目会等上半年?
在他们看来,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政府最应该做,也能够做好的,就是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氛围,改革行政审批制度,完善法律法规,充分引入市场化机构,构建完善的创新创业生态链。
实际上,成都高新区早已行动。
今年3月,成都高新区发布了《创业天府高新区引领工程方案》,出台“创业十条”支持创新创业,设立创业扶持资金,每年拿出1亿元,支持成长型科技创业企业发展、创业载体打造、创新型孵化器引入、创业服务平台搭建、创业活动开展和氛围营造等。
上半年,成都高新区新认定了环境与可靠性测试、细胞培养等7家公共技术平台。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累计认定公共技术平台56家,其中电子信息类33家、生物医药类23家。
上半年,成都高新区引进了大学生创业项目116个,协助40家大学生企业申请了一次性创业补贴,还启动了1300平方米的“O2O大学生创业汇”的建设,预计10月正式投入使用,可聚集大学生创业团队近100家。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区大学生创业园累计吸引大学生创业项目943个,带动大学生就业超过6500人,孵化培育年产值500万以上的项目有12家,年产值5000万以上的项目有2家,年产值亿元以上的项目有1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