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05月05日 星期天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四川小镇的人气磁石效应

  • 发布时间:2015-08-04 06:29:35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2013年至今,“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累计转移农业人口51万人——

  南充市高坪区东观镇居民刘天华在镇上开了家东观辣子鸡小店,这位曾长期在省外打工的东观人说,“毕竟回来的人越来越多,选择在餐馆吃饭的也就多了。”7年前,东观这座小镇只有8000人,如今已超过2.5万人,人气越来越旺。

  东观镇的故事,同样在其他“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中发生。省住建厅8月3日透露,从2013年“百镇建设行动”试点启动到现在,三批次共300个试点镇累计就地就近转移农业人口51万人——这是一个不小的数字。根据我省城镇化率增速,每年我省所有城市、乡镇共转移农业人口约130万人。

  今年是300个试点镇全部启动的第一年,吸纳农业人口就地就近城镇化,是小镇的职责,也是“百镇建设行动”的初衷。

  试点镇建设 成为吸纳农业人口阵地

  西充县多扶镇离南充市区很近。有驾驶员形容说,踩一脚油门就到了。但在过去,这种距离上的“近”,却对小镇的发展形成了“反制”——“镇上居民只要买上百元钱的东西,就都赶趟公交车到南充去买。镇上的人挣了钱,也首选在县城买房。”镇中心街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说,城乡间非地理上的差距,让很多居民选择了离开。

  这种尴尬,直到本世纪初在我省仍普遍存在。过去,我国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多用于县级以上城市;而解决“三农”问题的相关资金,又直接到了“田间地头”。“乡镇,成了‘被遗忘的夹心层’。”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说。

  对此,老百姓有着更直接的表达,“镇上没有好小学,只有送娃儿到纳溪城区上学。”泸州市纳溪区大渡口镇红联村村民母小英的话很实在,大渡口镇离纳溪城区不到20公里。

  改变这种状态,是四川发展的内在需求。对我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言,“小城镇是延伸城市服务、反哺农村的中间环节;也是就地就近吸引劳动力的重要载体。”省社科院副院长盛毅直言。

  2013年,我省出台《关于2013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意见》,明确提出启动“百镇建设行动”,分三批逐年启动共300个试点镇的试点工作,增强小镇吸纳能力、承载能力和辐射能力,使其成为转移吸纳农业人口的前沿阵地,并带动全省小城镇建设水平整体提高。“不论从出台相关政策的时间,还是支持力度,四川都走在全国前列。”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认为。

  建基础设施 确保居民住得舒服

  7月13日,我省选派来自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等的8名技术骨干到试点镇挂职,给予小镇规划执行、项目建设等领域的技术指导。

  “过去都说,汽车一跳,乡镇到。”提起上世纪末的乡镇道路,攀枝花市盐边县红格镇居民仍记忆犹新:从市区回来,一到镇上路就变得坑坑洼洼,“(汽车)走在上面跟坐船一样,一上一下的。”基础设施差,曾是我省小镇的“痛点”。

  如今,红格镇高大挺拔的热带植物、红色欧式尖顶、古典式路灯……一到周末,从重庆、成都、绵阳等地来的游客,纷纷驾车涌入红格欧洲风情小镇。“连续几天,我炒菜把手都炒酸了。”镇上一户农家乐老板钱玉会笑言。

  在此背后,是小镇不断加大的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以红格镇为例,近年来已投入8亿元,建成S310红格大道、S310过境线、景区核心区道路、阳光安置小区、自来水厂等一批市政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建好了,居民住着舒坦。可投入增加,钱是从哪里来的?一方面,各级财政加大投入力度。省级财政将连续3年,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试点镇建设,市、县财政给予相应配套;省住建厅亦整合专项资金,支持省级重点镇规划编制和市政道路、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

  除多方筹资外,我省亦在体制创新中探索解决之道:将逐步通过优化税收分成、拨付财政专项资金、土地收益留用等方式,壮大试点镇财力;积极运用市场机制筹资,引导和集聚社会资金向小城镇投入,如成都就建立了小城镇投融资平台。

  土地、行政体制配套工作亦在试点镇中展开。“百镇建设行动”试点镇得以单列用地指标;同时根据需要和承接能力,事权、人事权下放试点亦逐步进行。

  “定制”产业 确保居民住得踏实

  沿着212国道驶往多扶镇,路边能看到一个个巨大的广告牌。在它们背后,是南充市经济开发区多扶工业园区。

  多扶镇热闹起来,是这几年的事。这个川北小镇,2011年还只有约1.8万人,而如今常住人口逾4.8万人。“原来出去打工的老百姓,很多又回来了。”多扶镇相关负责人说,3年间小镇产业发展,带动吸纳转移人口能力实实在在地提升了。在他看来,要住踏实了,还得有事干。

  要实现发展,小城镇就得打造有特色的产业。然而“产业雷同,曾是小镇建设的‘通病’。”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这导致大量同质化的乡镇企业恶性竞争。

  在省住建厅指导下,300个试点镇有了“量身定制”的总体和详细规划——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的要求,各镇有了各自的产业发展方向;同时我省坚持分类指导、分业施策,研究出台支持试点镇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工业镇坚持企业向园区集中,加强市政和园区配套设施建设;商贸镇注重加强商业街、集贸市场和仓储物流建设;旅游镇注重塑造文化风貌特色,完善提升服务接待能力。

  产业统筹、环境协调……小镇规划,正一步步走向通盘考虑。目前,我省正在编制《新型城镇化发展规划》、《四川省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中都包含重点镇发展专项规划,将从省域层面统筹政策、合理确定重点镇布局。“每一座乡镇,都将通过规划,在‘人的城镇化’路径中找准自己的位置。”省住建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本报记者 熊筱伟

  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旅则旅”要求,我省试点镇建设各具特色。上图为正在建设的多扶古镇,右图为新都区新繁镇。

  图片由省住建厅提供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