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路通了 我们生活蒸蒸日上

  • 发布时间:2015-08-03 08:35:28  来源:贵州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闻现场

  7月下旬,记者走进遵义县、德江县农村,一路上看见交通基础设施给产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农民见证着家乡的路通了,产业发展起来了,自己的腰包鼓起来了,他们的脸上挂着朴实的笑容,而这份喜悦源自于路。

  面对小康路,他们有太多的话要说。

  龙坑镇梳池社区超逸葡萄园负责人陈仕川: 人气提升 市场拓宽

  当记者问到来自湄潭县的陈仕川,是什么理由让他选择到梳池发展种植事业,他的回答很干脆:“因为有市场!”

  陈仕川嘴里的市场不是一开始就摆在面前。2011年,陈仕川的哥哥发现梳池这里的提子市场空白,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商机。而当时梳池社区正拉开农村公路的建设大幕,一条条通村油路如火如荼地修建着。看准交通逐渐改善这一利好条件,陈仕川的哥哥毅然将葡萄园落户在了梳池社区。

  就在葡萄园建起的第二年,门口的水泥路也修好了,陈仕川兄弟俩十分高兴,发展起了采摘经营。如今,每逢节假日,周边县市的游客便开着车光临葡萄园,一边采一边玩,田园风光尽收眼底,还体验了一把当果农的乐趣。

  “以前葡萄园门前的这条路坑坑洼洼,一下雨连路都不好走,更别提开车进来玩了。”陈仕川感慨,路通是葡萄园引来人气的关键。

  路一通,葡萄园的水果开始走俏,市场越来越广,每年的8月中上旬至国庆节期间,多家采购商开着车上门收购水果,一次至少150公斤的量,去年的提子还远销到了深圳。

  “今年是提子挂果的第三年,已经培育了14个品种,预计能实现5万斤的产量。”陈仕川信心十足。

  枫香镇花茂村制陶人母先才: 美名远扬 财气广聚

  母先才所在的花茂村原名荒茅田,意指贫困荒芜,后改名花茂,寓意花繁叶茂。近几年,各级党委、政府统筹推进精准扶贫,花茂村实现组组通公路,让花茂村美名远扬。

  作为家族第四代土陶传承人,母先才深知在交通不通畅的年代,运陶比制陶更难,难就难在需要人来肩挑,挑夫小心翼翼地走上四五公里长的狭窄泥路,将陶器运至省道才能装车运往更远的地方。一路上难免磕磕碰碰,陶器一旦破损便卖不出去了。

  “通村公路没有修通前,三分之二的时间制陶,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运送陶器,产量根本上不去,运量没法往上提。”

  2012年,从花茂村到枫香镇的通村油路修通,母先才的艰难运陶史从此划上句号,汽车直接开到他的家门口,装好货后直接运往目的地。

  “现在一车能装一万多元的货,以前肩挑一次只能挑几十块钱,不能比呀!”

  母先才的制陶业因为家门口的这条路,开启了多元化发展路子。在当地乡村旅游的带动下,他开设了一间陶艺吧,供游客体验制陶乐趣,将陶艺文化与旅游相融合,市场反响极佳。

  “每到周末,城里的大人喜欢带着小孩来玩泥巴,人多的时候还得排队呢。”母先才万万没想到,泥巴也玩出了新花样,为家里增收不少。

  路通让财气广聚,母先才感慨地说,“原来都是做些农用土陶,在遵义县周边卖,而今路通了,产品市场打开了,每年接到很多大大小小的订单,生意一下子火了起来。”

  去年,母先才就接到一个酱醋厂的60多万元订单,还有客户下订单将他制作的土陶作为艺术品收藏。嗅到了商机,母先才开始探索制作外形多样,用途更广的陶艺品。

  因为路的修通,这门民间手艺得以发扬光大,母先才每年纯收入可达20多万元,现在他希望儿女能将制陶事业传承下去。

  早上7点半,母先才将土陶装车,9点半出发,沿着通村油路,10分钟便到达高速公路收费站,11点到达货物目的地桐梓县,原本需要两三天的长途跋涉,现在只需半天就能实现货到付款。

  沙溪土家族乡党委书记罗军: 多元发展 产业全活

  位于德江县西北部的沙溪土家族乡,具有海拔高、气候温凉、土地面积较广等优势。如何让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沙溪乡选择加快发展特色经济,培育种植烤烟、天麻、核桃、茶叶、越夏蔬菜以及养殖山羊等现代农业。

  产业要发展,产业要做活,靠的是什么?乡党委书记罗军表示,打破交通瓶颈是第一条件。

  沙溪乡的产业得以多元化快速发展,得益于2013年建成的一条连接县城的公路,正是这条X556县道,让乡里的农牧产品能第一时间运到县城,保证了质和量。

  享受到路修通带来的福利,全乡将交通建设作为产业发展的“先锋”,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利用烟机道工程、扶贫产业路工程、林区路建设工程、烟水配套工程和园区企业主体自身投入,新修产业路和机耕道15条,共计136公里,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节约了大量劳动运输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实现农民增收。

  沙溪土家族乡万坝社区主任黎加兵: 运输更快 收入更高

  身为烤烟种植户的黎加兵,深知路对于烟农的重要性。在农村公路还不完善的年代,如何及时把烟叶运送出去是沙溪乡烟农们最头疼的事。

  “那时从地里收了烟叶,车开不进去,只能人工或马驮来运送,一天也就收一两百斤的量。”黎加兵回想起当年的情景说。

  “以前我们好不容易把烟叶烤好,送到乡里的收购点,但是通往县城的公路没有打通,因为路况差经常导致货运不出去,烟叶堆放时间一长容易受潮变质,农民的辛苦全都白费了。”

  自从有了X556县道、有了通村油路,尤其是那些深入田间地头的产业路修通后,烟农可以开着车到烟叶地旁收割,这一变化让烟叶的运输时间大大缩短。

  “现在我请了四五个工人帮我打理烟叶,去年收入近20万元。”路通了,路平了,黎加兵喜笑颜开,收入跟着蹭蹭往上涨。

  沙溪土家族乡石龙村村民张恒: 观念转变 销路更广

  在煤矿工作多年的张恒,怎么也没想到,如今自己变成了菜农。

  由于沙溪乡海拔高,气候温凉,乡里充分利用气候特点,组织群众在田间地头进行套作蔬菜,在石龙、万坝等村沿X556县道,一路种植反季节蔬菜。便捷的交通,让这里的蔬菜基地成为县城超市蔬菜供应货源。

  “货车可以直接开到蔬菜地旁,我们把收好的菜装上车后,当天一早就能运到县城的农贸市场和超市,保证蔬菜百分百新鲜。”张恒说。

  在县道旁种植蔬菜,让张恒省了不少心,他坦言自己一直不愁蔬菜的销路。

  张恒说,以前这里的村民是买菜吃,现在却变成了卖菜人。角色的反转归结于观念的转变,意识到气候是一种资源,农村公路的修通更是一大资源后,沙溪乡群众选择了新的产业路子脱贫致富。

  目前,全乡的反季节蔬菜示范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农民收入一年比一年高。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