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股跌停再现 凸显“救市后遗症”
- 发布时间:2015-07-28 06:34:19 来源:杭州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齐航
千股跌停再出现,恍如回到解放前。
这注定是A股投资者、上市公司董监高、监管层的又一个难眠之夜。
惨烈救市之后,昨日沪指大跌8.48%失守3800点,创下8年以来单日最大跌幅。
而仅仅就在两个交易日之前,大盘还拉出一波“六连阳”,站上股灾反弹以来的4123.92高点。市场情绪和交易流动性似已恢复常态,看起来反弹上攻可期。
但市场总是以超出我们预想的方式,来呈现它无可违逆的规律和逻辑。这一次似乎也难有例外。是泡沫总归要破灭,高杠杆终有难以承受之重,关键是以什么方式完成“挤泡沫”和“去杠杆”。是以金融危机的剧烈方式,还是软着陆的和缓方式,对宏观经济、企业经营、家庭资产负债表的影响,大不相同。
针对昨日之惨烈暴跌,市场已多有分析。美联储加息预期强烈,外围股市大跌影响A股做多人气;IMF敦促中国退出救市措施,政策不确定性扰动市场信心;猪肉价格走高推升CPI,制约货币宽松空间;7月财新制造业PMI创下15个月新低,折射经济下行压力。
它们固然从一个角度解释了暴跌,但在笔者看来,此番A股再现暴跌惨象的核心原因,还是在于救市行为本身附带的“后遗症”。是药三分毒,你接受它带来的拯救,就必须同时承受它连带的“副作用”。
在一个深陷流动性危机、市场机制近乎失灵的非常时刻,寄望市场自我修复几无可能,政府下猛药救市的必要性毋庸置疑。但真正的考验,不仅在市场风声鹤唳之时,更在危机警报解除之后。政府救市的实质,其实是用政策性资金替换那些高杠杆资金。据财新传媒报道,以证金公司为代表的“国家队”,最主要资金投入发生在7月6日至7月10日这一周。一周之内,证金公司直接买入的股票金额就达万亿元水平。即使是“国家队”,也没理由对高位接盘的风险视若无睹。从它们大举入市的那一刻起,就注定要面对何时退出、如何退出的问题。
这正是政府救市难以避免的“二律背反”。不救市,市场会以“跌跌不休”的方式,刺破资产价格泡沫;救市,虽能化解短期的流动性危机,却难免背负更大的道德风险。它会强化投资者“反正出了事政府会救”的非理性预期,在未来投资中更关注救市资金流向、政府政策风向。流动性危机时股票无法变现的痛苦回忆,有可能让投资者的行为更为短期化。
这也就解释了,为何上周市场传出证监会研究救市资金退出、IPO和再融资重启等所谓“负面信息”时,市场旋即出现下跌趋势,并迫使证金公司迅速出面否认。但这样的表态其实无法根本消除市场疑虑,减持退出就像悬在A股头顶的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
这柄剑最终以何种方式落下?考验监管决策层的路径和策略选择智慧。对此学界、业界已有探讨,大体包括三种方式:借鉴香港1997年金融风暴之后设立盈富基金,徐徐减持释放给市场;将资产负债划转给全国社保基金;作为转融券的“券池”,补上现货市场卖空机制缺乏的短板。
但无论最终路径如何抉择,救市不该成为刺破泡沫的那把锥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