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7日 星期二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泸县方洞镇37个返乡创业项目素描——八成选择种养业 七成有望盈利

  • 发布时间:2015-07-17 06:29:59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泸县方洞镇陈田村一片近60亩的无花果种植基地,对本村人张灯良和刁仕武而言,是放飞希望的田野。

  无花果种植是去年返乡的两人合伙启动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无花果附加值高啊,我们还计划着买烘干机、加工机,做成干果,那附加值就更高了!”刁仕武神采飞扬。

  继续投资的钱从哪里来?记者一抛出这个问题,刁仕武的神色明显黯淡下来,停顿了一会儿,竟文绉绉地感叹了一句:“只要希望在,办法总比困难多。”

  这一句感叹,道出了泸县方洞镇37位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心声——创业,充满机遇,又不乏险阻。

  A

  跨界回归

  30人选择种养业为创业起点

  “地有些是自家的,有些是亲戚朋友邻居家的,没人种荒着可惜,我就拿来种了。”7月10日,在宋田村见到叶伟才时,他正骑着电动三轮车在自己承包的10多亩地边溜达。在广东一厨具厂打工多年的他,2009年回乡,开始从撂荒的土地里掘金。

  方洞镇37位返乡农民工,有30位选择种养业作为创业的起点。这与其说是一种回归,更像是一种跨界。“早就出去打工闯荡了,没种过地搞过养殖,全部都要从头学起。”雨锋村的赖加权说。

  雨锋村宏展生态养猪场的主人许世华夫妇也在不断摸索养猪技巧,餐桌上摆着的《动植物之谜》一书格外显眼,“村上只要办关于养猪的培训,我们就去参加。”许世华说。

  跨界也有跨界的优势。7月10日,一见面,赖加权就递上养鸡专业合作社的名片,这是在外闯荡多年的习惯。这个习惯也为他养的土鸡打开了销路。在赖加权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养鸡,他的合作社目前成员已达87户。

  隔壁宋田村的王国远更是因为种西瓜成为了村里的红人。“大家都叫我‘王西瓜’,乡里乡亲的跟我学种西瓜的就有几十号人。”

  一直以种水稻和养猪为支柱的传统农业小镇,也因为这样一群人的回归,得以转型升级。“这几年,返乡农民工创业发展了泥鳅、大雁养殖,开始种无花果、花椒等,注入现代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基因,比传统农业收入高多了!”镇经济发展办公室主任胡邵华说,借力这些创业者,与旅游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成为方洞接下来的发展重点。

  B

  成长烦恼

  27个项目遇到后续资金问题

  “第一批货需要材料费20万元,加工完后要1个月左右才能收回货款,但很可能第二批、第三批的订单在此期间也来了,资金就绷得很紧,根本没能力多接订单。”最近几个月,新联村的胡发彬都在为自己的手袋厂“长不大”而苦恼。

  有27个人都遇到过类似的成长烦恼——全部积蓄都拿来作为创业启动资金,但由于没有其他融资渠道,一旦需要扩大规模,追加投资,就显得捉襟见肘。

  新联村的李涛去年开始养黑山羊,之前花3万块钱买了辆二手国产车,现在后悔万分。“3万块钱现在来说太重要了,能囤不少饲料呢!”

  镇上也在积极寻找解决办法。

  7月9日,在石牌坊村采访黄成友的时候,刚好碰到村主任在宣传镇上即将开办的无息贷款培训班,每村有10个名额,手把手地教怎样申请无息贷款。黄成友一听就来了精神,立即表示要报名。“别说10万元,就是有个5万块,帮助也不是一般的大。”

  无息贷款也让从事甲鱼养殖的屈胡两眼直放光。“刚刚打开了销路,可以进入泸州的超市,想要扩大规模,但没有余钱投入。如果能贷到款,简直太好了!”

  C

  回家真好

  七成项目1-2年内有盈利预期

  7月10日,一边给年迈的母亲端茶送水,一边跟记者闲聊,赖加权不时嘀咕一句:“还是回乡创业好。”

  有此感叹的不止他一个。家乡熟悉的环境和人,让返乡创业农民工觉得自在。胡发彬的想法颇具代表性:“在外面混得再好都不作数,还是要在家乡有发展才行。”“一开始回来,是为了照顾家人,后来挣到钱了,就觉得没必要出去了。”“王西瓜”说。

  经过去年一年的耕耘,“王西瓜”的徒弟殷忠飞今年也小有赚头,“已经卖掉了头两批80吨西瓜,今年赚上个七八万元不成问题。”

  37个返乡创业项目,有七成左右或许能在1-2年内实现盈利。

  而这需要持之以恒。“特别是在农业领域创业,挣不到‘快钱’,就是要坚持。如果定不下心,肯定搞不成。”薛湾村泥鳅养殖大户卢祥正说。

  赖加权也很感慨,“竟然就坚持下来了。现在返乡创业的老乡越来越多,只要能踏踏实实坚持下来,肯定差不了。”

  庆丰村的郑英全则选择增加投资项目。“鸡蛋不放在一个篮子里。”2010年,郑英全回到家乡投资30万元开了两家电器店,专卖海尔电器,因为赶上了“家电下乡”的最后一年,生意还是不错,一年有几十万元的收入。后来周边几个镇的家电市场基本饱和,利润越来越薄。2013年起,郑英全陆续流转了200亩土地,也要在种养业里找钱。

  □本报记者 赵若言 熊筱伟 陈岩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