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家门口’取钱,真方便”

  • 发布时间:2015-07-12 23:31:58  来源:西藏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本报记者 刘倩茹

  从上世纪90年代的“背包下乡”“马背银行”,到如今的“汽车、摩托车银行”;从原来动辄数小时的路程,到现在的“家门口”取钱……如果没有在高原地区生活过,恐怕难以想象出这样的金融服务场景。

  多年来,农业银行作为西藏金融服务“三农”的主力军,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根本,主动下沉经营重心,调整县域以下机构职能到“三农”工作上,连续11年出台服务“三农”“1号文件”,对涉农信贷规模实施专列专用,确保涉农贷款实现“增幅不低于全行贷款平均增幅,涉农贷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的“两个不低于”;建立支持新农村建设、农牧业特色产业、先进“双联户”的长效机制,并在基础设施建设及人财物资源配置方面向县域以下倾斜;加强考核引导,将“三农”工作成效直接挂钩全员绩效,营造了人人想“三农”、人人抓“三农”的生动局面。

  截至2014年末,农行涉农贷款余额达231.29亿元,较1995年末增加203.21亿元。

  如今,在定日县扎西宗乡经营家庭旅馆的次仁顿珠正是靠银行贷款赚到了脱贫致富的“第一桶金”。2012年,次仁顿珠通过了银行的实地调研,很快便收到了农行在西藏地区发放的农牧民信用贷款凭证,一次性获得20万元信用贷款,这笔钱成了次仁顿珠打造家庭旅馆的启动资金。

  “旅馆有13间房65张床。一张床每天收费60—80元,算下来,一年就把贷款还清了。”次仁顿珠说,他们一家的年收入已从2003年的1200多元增长到现在的36万元。

  “现在就在‘家门口’取钱,真方便。”前来萨嘎县达吉岭乡萨嘎村超市助农取款点取款的一位牧民说,以前取钱要到50公里外的镇上营业所办理,来回一次得花两三个小时,很费时。如今,萨嘎村超市门口,一块写着“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的牌子、一部POS机具或是智能支付终端、一张银行卡、一沓银行金融服务宣传册显得格外醒目,他满足了当地群众对银行服务的基本要求。

  为有效解决农牧区贷款难题,2001年,在全国首创了“金、银、铜”三卡小额信用贷款产品,2005年补充推出钻石卡贷款,形成了“钻、金、银、铜”四卡农牧户信用贷款产品体系。 同时,农行还积极响应自治区提出的以“安居乐业”为突破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于2005年创新推出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业务。截至2014年末,累计发放农牧民安居工程贷款50多亿元,助力西藏近40万户、200多万农牧民乔迁新居。

  农行西藏分行按照走特色强区之路的要求,结合自治区“七区七带”特色产业发展战略,积极支持特色农畜产品、高原特色食品、特色藏药、青稞、牦牛、绒山羊、藏猪、藏鸡等农牧业产业化企业发展壮大。截至2014年末,全行各级机构与全区75家农产龙头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发放贷款3.44亿元。2014年,共投放涉农对公贷款95.79亿元,同比增加74.40亿元,增幅达347.87%,新培育涉农小企业112家。

  多年来,农行西藏分行始终在推进农牧区信用环境建设上持续发力。积极引导农牧民利用制度政策脱贫致富的同时,在全区开展了县、乡、村三级信用体系建设。到2014年末,累计评定信用县13个、信用乡(镇)399个、信用村3850个,覆盖全区58.42%的乡(镇)和72.26%的行政村,在西藏农牧区构建了可复制、可借鉴的“诚信、合作、发展、共赢”的新型县域金融生态图谱。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