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23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谁是当年日本股灾的拯救者

  • 发布时间:2015-07-09 01:34:34  来源:西宁晚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上世纪90年代初,日本股市泡沫的破灭撕破了表面的繁荣。日本让人惊叹的股市价格急速下跌,银行在巨额呆坏账面前,接连宣布破产。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银行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也未能幸免,时任总裁的大野木克信因为债务问题无奈入狱……就在一夜间,日本人的财富瞬间蒸发,他们的生活也跌落到了黑暗的衰退期。

  大崩溃

  《经济学家》的封面一向撩人而寓意深远,简单勾勒的一副插画就能抚向你的G点,让你欲罢不能。1980年代末期,这本杂志以《太阳也会西沉》为封面报道,哀叹日本曾经辉煌灿烂的经济陷入了难以言表的暗淡。1989年12月,日本泡沫经济崩溃。他的外表就和1929年大崩溃一样让人唏嘘,房价、股市飙升,日元升值,货币宽松……市场上不相信经济会倒退、泡沫会破碎、财富会蒸发,这种激昂而非理性的情绪鼓舞着所有人。

  这时期的日本人热衷于买股票,他们甚至模糊了投资和投机的界限。1987~1990年,日本人的财富上涨了3倍。之所以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膨胀是因为日本国民并不是主要把钱用在消费上,而是投到了股票等资产市场上。1983年,日经股价指数年平均为8800日元,1986年升至16400日元,升幅近1倍。从1986年1月开始,日本股市进入疯狂状态。1987年1月份,日经股价指数突破20000日元。1987年3月,日本股票市场的市价总额已经达到26880亿美元,占全世界的36%,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

  财富激荡着日本人的野心,野心也推升着日本人的欲望。他们买来的不是鞋子、汽车或是衬衫,而是不动产、公司和艺术品——买进所有精美的东西。三菱公司出资8.5亿美元收买了被称为美国“富有的标志”和“美利坚的标志”的纽约洛克菲勒中心51%的股份;索尼公司动用34亿美元买下了被称为“美国灵魂”的好莱坞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三星电影公司和汉堡的四季酒店;松下公司斥资6l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环球影业公司;日本Shuwa株式会社购买了洛杉矶花旗广场和梵高的名画《向日葵》;美国广播公司大厦失守;花旗银行总部大厦易帜;莫比尔石油公司总部大厦陷落……日本通过投资来“收购美国”,逐步取得了对美国经济命脉的控制,而美国却无还手之力。

  据统计,1980~1988年日本在美国的直接投资增长了10倍以上。日本人拥有2850亿美元的美国直接资产和证券资产;控制了超过3290亿美元美国银行业资产(占美国银行业资产的14%);控制了加利福里亚州银行业资产的25%以上以及其未清偿贷款的30%;在美国拥有的不动产超过欧洲共同体的总和;占有了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对于他们来说没有什么是太贵的,只有很少的精美之作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恐惧蔓延到了美国的领导层、对异己的恐慌和对“黄祸”的恐惧。西方领导层的这种恐惧似乎是合理的,因为日本人公开买进他们想要的一切。他们的财富是无穷的——就跟他们的债务也是无穷多一样。

  然而,到了90年代初,泡沫的破灭撕破了表面的繁荣。日本让人惊叹的股市与房地产价格急速下跌,银行在巨额呆坏账面前,接连宣布破产。一度是世界第九大银行的日本长期信用银行,也未能幸免,时任总裁的大野木克信因为债务问题无奈入狱……就在一夜间,日本就跌落到了黑暗的衰退期。

  大拯救

  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人物,他在日本人信心沸腾的时候,及时遏制了事态向更恶劣的方向发展。他是当时大藏省(财政部)银行局局长,西村吉正。2006年,他已经成为早稻田大学的一名学者,我有机会面对面采访了他,他也回忆了那段让他感叹的历史。

  西村吉正保持了头脑的清醒,在每一个日本人都相信“Japan is No.1”的80年代后期,在日本全民像吞下了摇头丸般疯狂的时期,西村吉正断然下令控制银行信贷总量,宣布让银行倒闭。

  西村吉正认为,是日本人的自负心态,制造了日本的经济泡沫。如果心理与经济状态持平的话,就不会出现泡沫。但是,从1985年开始,日本人的心理膨胀的速度与经济增长水平落差在加大,等到1991年人们意识到泡沫的时候,为时已晚。

  1990年,日元、债券、股票同时贬值,泡沫开始破灭,败象毕显。股价和地价的下降导致信贷担保物的贬值,金融机构为避免债权损失而迫切要求债务人尽快偿还借款或追加担保,这就迫使有关企业转让自己保持的股票和不动产,结果大大助长了出让股票和土地的风潮,导致股价和地价的进一步下跌。

  从1990年起开始的日本股票的价格下跌,是在1985~1990年期间日本政府为了减少日元升值带来的经济压力、同时缓解日元升值预期而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所导致的结果。

  从那时候开始,日本进入到了失去的十年,这个漫长的黑暗时期一直延续到2003年。在泡沫崩溃之后,日本政府展开了一系列救市活动。对于银行来说,他们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不良债权引发的巨额损失。随着地价一路下跌,当年那些以土地为担保贷款的公司纷纷破产,银行资金漏洞就迅速显现出来。这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日本银行遇到的最大问题。

  一时间,金融市场惨不忍睹,诸多强悍一时的证券公司纷纷消于无形。他们就像风雨中飘摇的小船,被巨浪接连吞噬,现在看看当时悲惨的情景,还让人不寒而栗。

  1997年,日本证券业界已有小川证券、越后证券、三洋证券等三家中型证券公司倒闭,山一的倒闭却是影响最为严重的。“泡沫经济过后,所有的企业都是在坚持,慢慢消化,”当年在山一证券工作过的一位员工回忆其当时的情况,还唏嘘不已。“山一证券代理的资产高达24万亿日元,在日本代理投资证券公司是不保底的,亏了赚了都是客户承担。不幸的是亚洲金融危机袭来,一些大客户找山一撤销投资,这些投资早就大幅度缩水,本来山一不用负责,但不敢得罪客户就用本公司的钱还债。”山一隐瞒了债务,这就违反了证券交易法,最终导致了日本政府的彻查。

  而在接受调查的时候,正是山一证券创立100年的纪念日。

  大萧条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日本证券公司的背后都有大财团的支撑,财团和那些江湖上声名远播的公司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关系,虽然有些公司破产倒闭,但财团通过自己的方式依然保持着健康发展的未来。

  比如日本的芙蓉财团,它内部包括富士银行等等都相互持股、相互投资。山一证券虽然负债累累,但是富士银行一直都提供贷款。因此很多本来早该倒闭的没有倒闭,泡沫消除的速度慢,但是也起到了缓冲作用。

  另一个大财团也在积极行动,那就是三菱财团。在泡沫经济崩溃之后,三菱集团内部还试图通过贷款拯救三菱汽车,大财团一方面让日本企业得以专心开发技术,一方面又阻碍了竞争,把竞争关系转化为竞合的关系。

  总之,在那个一眼望不到光亮的时代,每个日本人都经受着内心的煎熬和压力。这种压抑的氛围并非来自缺吃少穿,而是从当年欲望满满都能获得收获的时期,一下子坠入到了无边的黑暗。

  我想宫崎骏的《千与千寻》之所以能触动那么多人,就在于他描写了那个让人绝望的年代。主人公是1990年出生的独生女千寻。宫崎骏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讲着日本社会的故事:泡沫经济破产后的长期不景气,旧有社会体制的难以改革,国民对政府内阁的强烈不信任感,这些都是成人的麻烦;而在孩子的世界里,学校道德败坏,校园暴力不断,少年犯罪更是司空见惯的黑暗。怎样找一把钥匙打开光明之门,在宫崎骏的故事里,千寻最终激发出身体里全部的潜能,成功地完成了自己的冒险。

  当然,这个冒险的过程很漫长、艰辛,整整持续了十年。

  本报综合消息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