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什么?
- 发布时间:2015-07-08 10:01:15 来源:中国财经报 责任编辑:张少雷
如今,“互联网思维”似乎已成为了全民口头禅,“互联网+”的概念也被纳入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处在改革关键期的政府采购与“风口”中的互联网正面相遇。然而,一边是汹涌澎湃的互联网思潮,另一边则是深陷舆论漩涡的政府采购,这场姗姗来迟的约会将会擦出怎样的思维火花?本报特别邀请专业人士用互联网的视野考量政府采购。
微信里曾经流传一个简单的测试:问当你看见“互联网”三个字的时候,马上想到的是什么?电脑、网购、QQ还是文字?标准答案是“文字”,但很多人会选择其他答案。“互联网思维”就是这样横空出世的。
其实判断是不是互联网思维的方法很简单,把这些“思维”拿到没有互联网的环境下进行思考即可。什么用户思维、简约思维、极致思维、粉丝经济、迭代思维、跨界思维等这思维那思维,我们稍作分析就不难发现,没有一条跟互联网有关系,也没有一条是在互联网环境下独有的。
何为互联网?怎么产生了互联网?它从哪里来?又会到哪里去?
从经济技术发展的角度,一般认为人类社会经历了四个阶段:采集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与信息社会。由于篇幅和本文议题所限,笔者在此不详细论述每个社会阶段的特征。其实每个社会的形成都经历了漫长的萌芽与准备阶段。比如,“火”的作用是在采集社会发现的,但它却被认为是工业社会的萌芽;“文字”是在农业社会发明的,但却被认为是信息社会的萌芽。“火”被用于蒸汽机之后,人类才逐渐进入工业社会,“文字”在进入电子计算机后,人类才逐步进入信息社会。相反后社会阶段也会存在前社会阶段的形态,信息社会里会有采集社会的产业,比如海洋捕鱼业,就是直接从自然界采集产成品。
人类社会的五次信息革命
第一次信息革命——文字的产生
人是一个信息处理器。人的眼睛、耳朵是信息采集设备,嘴巴是信息输出设备,大脑是信息处理与存储设备。在人类漫长地进化过程中,大部分时间是通过语言进行交流,而语言却无法保存,且一次传送的距离最长也就几百米。后来人们开始用画图、结绳来记录信息,这些交流方式经历了数亿万年,也就是在最近几千年,文字才得以发明,文字的发明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为人类交流提供一个共同遵守的规范,有了这个标准规范,人们就可以把信息刻画在自然载体上(石头、木头、竹子等),通过运送这些载体,从而将信息运送到更远的地方。这些载体有很长的自然寿命,上面的信息可以很好地保存下来。因此,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为“信息雕刻时代”。
第二次信息革命——造纸和印刷
将文字刻写在自然载体上,信息传递的空间距离变长,保留的时间也变久了,但信息生产的效率却非常低。而且在石头或木头上刻字,农耕时代也没有什么好的刀具,其效率可想而知,这东西笨重且不好搬运,信息容量也非常有限(一块石头上刻不下几个字)。这些困难都难不倒聪明的祖先,于是,纸和活字印刷术相继诞生,这些伟大发明使人类的信息技术相继产生了质的飞跃:一是容量大大增加;二是活字模子反复使用可以大大提高信息的生产效率,纸质载体轻便,可以随身携带,运送的距离也更远,“鸿雁传书”成了可能。这场革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影响仍在继续。我们将这个时代称为“信息印刷时代”。
第三次信息革命——电子革命
纸和印刷技术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信息处理的效率,但时效性并不好。信息从生产者到使用者,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到达,这实在无法满足人类实时长距离交流的需要。以电话、录音机、摄像机、电视机为代表的电子信息革命应运而生,将人类社会带入了一个新纪元。尤其是移动电话(早期是移动电话是模拟信号)的产生,更是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无所不在。这个时期信息处理的特点是“实时”,电子的运行速度和光速一样,与地球另一端通话几乎感觉不到延迟。信息也可通过录音带、录相带等介质保存,保存时间可以非常长。这个时代的信息需要相应的设备来处理,我们称为“信息终端时代”。
第四次信息革命——数字革命
按理说,到了三次信息革命,人类对信息的时间、空间、实时要求全都得以实现,技术也发展到了极致,好象没有什么发展空间,但是信息多了,信息检索就成了大问题。从一堆不同介质的信息里找到你所需要的,犹如大海捞针。计算机在这个时间节点出现了,早期计算机不是为检索信息而发明的,只是用于科学计算,后来人们用计算功能处理信息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计算机时代之所以称为“数字时代”是因为计算机发明者只用0、1两个数字就能够描述世界上所有东西,如此用最简单的办法解决了最复杂问题实在是神奇。因为简单,只有0、1两个数字,所以适合用机器自动处理。电的一开一关,光的一明一灭,都可以表示1、0。打个比方,睁眼的时候表示1,闭眼的时候表示0,你不停地眨眼睛,一分钟之内,可以表示一个非常长的01数字串。“眉目传情”大概就是一种最朴素的信息技术吧。
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发展,也就是近30年的事。初始阶段的计算机笨重如山,一台机器得10层楼房那么高。经过发展与技术革新,计算机在“形体”上也进行了“减肥”,从大型机、小型机、微机,到笔记本电脑,直到今天的手机。互联网从最初的点对点连接,到局域网、专用网,到全球互联网,从有线网也拓展到无线网。手机遇见无线互联网,如同金风相逢玉露,胜却了人间无数相遇。可以说,手机天然不是计算机,但计算机天然就是手机。这缘于在迄今为止所有的信息设备中,手机离人最近。
除手机外,离人近的设备还有手表、手镯、眼镜、项链,甚至衣服等。这些都是天然的信息接收与发送设备,也将是第四代信息革命下一步的发展趋势。所以这个时代我们称之为“信息穿戴时代”。
第五次信息革命——生物计算
从上面的分析中不难看出,信息技术的发展,实际上就是信息载体技术的不断发展。石头、木头、竹简、纸张、电话、电视、电脑、手机、穿戴设备,其发展过程的特点就是离人越来越近。
设备离人越来越近,但总归还是有距离的,也是有间隙的。第五代信息革命,就是实现信息设备和人的零距离。在和一个远隔千里的朋友聊天,这个朋友如在眼前般栩栩如生。对方以一个3D立体的方式直接“站”在你面前,那是一个虚拟的人,表情、语言、动作完全是远方那个真人的克隆版。你的眼睛里植入了一种特殊的生物芯片,就像现在注射“疫苗”一样,遥远的物体会通过数字波在你视网膜上成像。
这个时代,信息设备真正成为了人体器官,或者说人体器官已完全具有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信息技术已经和生物科技紧密结合在一起了。古人“千里眼”和“顺风耳”的梦想得以真正实现。人在出生的时候,就接种一种“牛痘”似的生物物质,就能让人的器官在原始的信息处理能力的基础上增加现代信息技术的处理能力,人就有了所谓的“特异功能”。人与信息融为一体,而这个时代我们也可以称为“信息生命时代”。
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是“信息思维”
知道人类信息革命的发展趋势,我们还会相信那些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吗?其实这思维那思维,五花八门,三教九流,一言以蔽之就是“信息思维”。也就是站在信息的视角看问题。如果有互联网思维的话,那么之前为什么没有电话思维电视思维?为什么没有电力思维?为什么没有蒸汽机思维?互联网是一种让信息生产和传播成本几乎可以为零的技术。所以,没有互联网思维与非互联网思维之分,只有高信息成本与低信息成本之别。低信息成本的行业一定会颠覆高信息成本的行业。信息技术的发展,就是不断地寻求信息的低成本。互联网上所有模式,一定会在现实中找到原型。
比如微信,它改变了信息交流方式,但没有改变信息交流本质。在微信中建立一个同学群,可以把失散多年的同学聚在一起聊天。在没有微信的时代,我们同样会有这样的聊天,只不过是会定一个地方,定一个时间,一个个通知,然后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畅聊,然后散去,但这种方式的成本是非常高的。有了微信,聚会交流的成本可以忽略不计。它用的是碎片时间,不用见面就可以看到对方模样,听到对方的声音,效果一点也不差,一些当面不爱说话的同学也用可以文字、用符号等多种形式、多种载体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见解,分享自己的奇闻异事。
再比如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不就是几千年前就存在着的农贸集市吗?几千年前,人类为什么会聚集在一起扎成一堆做生意?表面上是为了交换方便,实际上是为了方便获取信息:打听供求、比较价格等。人们要知道生产什么,想知道有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到市场人多的地方一打听就知道了,人聚集多了,交头接耳就方便了,信息就可以加快流动。这就能解释,人为什么喜欢聚集,为什么会有城市化。那么,未来的城市是什么样呢?当人与信息合二为一时,人们就不需要物理上的聚集,信息聚集就可以代替了。所以,在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虚拟城市就会出现。人们便可真正实现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城市中的“田园”佳境。(作者系亚洲开发银行注册咨询专家,曾主持过多个“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863计划”和“核高基”等重大科研课题,负责组织实施数十个国家部委和大型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