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5日 星期五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医托“专注行骗二十年” 谁是医托的“帮凶”?

  • 发布时间:2015-07-07 14:11: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新京报》载:近日,记者在北京西站暗访发现,医托们在这里“组团忽悠”来京就医的患者。他们自制车站工作证、身穿蓝色制服,组团形成连环骗局,骗外地来京就医者到一家名为“百德堂”的中医诊所就诊。同样在北京站、积水潭医院、协和医院、阜外医院、301医院也是医托的重灾区。行内人士揭秘,此况已存在近20年。医托跟小医院倒三七分成,患者消费1万元,医托拿走7000元,而这些都是患者的“救命钱”。

  谁是医托的“帮凶”

  夏熊飞(编辑):任何“托”得以产生的根源都是资源短缺,如果资源足够充裕、且能得到合理配置,“托”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如春运期间的“黄牛”是因为车票的紧张,医托的猖獗则是医疗资源特别是优质医疗资源的严重不足,再加上过于集中大城市大医院的分配不均,更加剧了资源短缺带来的后果。实现优质医疗资源的尽可能丰富、配置尽可能合理,是今后医疗改革的方向与目标,但绝非一蹴而就之事,实现理想状态的道路注定是“阻且长”。但我们绝不该容忍医托继续忽悠下去。

  北京西站的医托“自制车站工作证、身穿蓝色制服”,这样的明目张胆,车站管理方是工作疏忽没看见,还是收了好处的默许抑或直接参与其中,这都令人怀疑。这些医托有长期固定的“地盘”,关系打点得都很好,这些被打点的人都是谁?问题的答案都直指监管的缺位,工商、食药监局、公安等部门对这些小医院的管理查处整治不力,让医托有了存在的“价值”,而各大车站、医院对医托的视而不见、甚至默许纵容,让医托有了施展诡计的空间。

  防医托不如防医院

  黄齐超(教师):医托依附的是医院,他们与医院成固定的关系,若医院能光明正大的接纳患者,而不是靠医托非法招揽患者,医托就会失去生存的空间。由此,我们不妨把打击医托的利器对准“医托医院”。

  大部分“医托医院”都有个共同特征,即他们都是民营医院。民营医院也在卫生部门注册,否则就无法营业。基于此,卫生部门就可以加大民营医院的监管,抽查医院的患者群体,如果医院的绝大多数患者是外地患者,即可重点监控。其实,调查出“医托医院”也不难,发现需要重点监控的民营医院后,在医院门口调查患者的求医经历,即可洞察一切。

  只要有效地规范了医院的办医行为,医托现象必然会大幅度消减,打击医托将事半功倍。

  铲除医托需立法“补剑”

  汪昌莲(公务员):医托“组团忽悠”,等于谋财害命,必须坚决、持久地打击。首先,地方政府应以患者利益为中心,以保护医患双方权益为重点,拿出具体的执行方案,各部门之间应该做到职责分明,配合协调,形成执法合力,大力规范、净化医疗市场。

  特别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医托的问题,还须从相关法律入手。目前我国关于惩罚医托的法律还属空白,即使有证据将医托绳之以法,也无法可依,形成了抓了放、放了抓的恶性循环。因此,立法是目前的关键,填补法律这部分的空缺,让执法人员在办案时有法可依,才是铲除医托毒瘤的利剑。相关部门要增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意识,及时向司法机关反馈,追究涉罪人员刑事责任。比如,对于非法雇佣医托的医院、诊所,应严厉查处,直至吊证取缔。

  均衡医疗资源是治本之策

  高创(公务员):如果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托、全面覆盖的监管,医托治理能够取得疗效。但从根除来讲,恐怕还有深挖原由。“全国看病中心”的戏称或可窥见医疗资源分布的不均等、不平衡,以北京为例,日均70万外地人奔赴北京就医,毗邻的河北省每年有700万人次,甚至感冒发烧都要赶赴北京就医问药。于些语境下,医托才有了行骗对象,医托行业也才有了生存土壤。

  根除医托,打击监管是治标,均衡医疗资源才是治本之策。加大基层设备投入、扩展优秀医师流动时限,政策向一线倾斜、人才向基层流通,只有把“医疗资源”这碗水真正端平了,才能掘断医托泛滥的根。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