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5年01月0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让农民工创业园摆脱“遇冷”尴尬

  • 发布时间:2015-07-02 07:33:40  来源:四川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圆桌对话

  对话嘉宾:郭晓鸣(省社科院副院长)张鸣鸣(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廖险峰(泸县就业局局长)□本报记者 王成栋 熊筱伟

  “遇冷”,如何看待?

  郭晓鸣:总体来看,返乡创业的农民工投资能力不强,他们选择的产业以低端和劳动密集型为主,在产业转型升级的当下,农民工还未来得及完成资本积累,也许就被淘汰了。从政府角度来看,很多地方在园区规划、布局、建设层面,仍然沿用工业园区的做法和思维。农民工创业园有其自身的特性和规律,生搬硬套以往的做法,园区做不下去也很正常。

  张鸣鸣:我个人觉得,没有必要搞功能单一的农民工创业孵化园。农民工创业的主要特点是小微型、劳动密集型、追求低成本和个性化,但是园区建设要求整齐划一,且使用成本高;政府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对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很难奏效。

  廖险峰:应该不是所有创业园都不好吧?缺乏产业、基础设施、农民工需求的创业园,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出现“遇冷”。这需要政府保持冷静,根据自身特点决定是否建农民工创业园。

  “遇冷”,如何改善?

  郭晓鸣:我认为农民工创业园是可以单独存在的,而且前景还是很不错的,但政策务必要细化。我们去看了金堂等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实际上是一些政策没有及时落地,比如对小微企业的政策、资金、用地扶持是可以扩大到农民工创办的企业上的。还有就是必须在空间布局、产业布局上求变。

  张鸣鸣:很多地方农民工创业园面临困难之后,都会走综合性的路子,引入大学生、下岗工人入驻,这实际上是对过往政策的修正。我个人觉得,各地要想把创业园办活办好,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有选择地引入企业,有选择地布局园区。

  廖险峰:创业园又经常被称为“孵化园”,这个词很有意思。其实没有创业园,农民工依然能够创业,也能成功。但农民工创业园为孵化创业者提供了一个载体,由政府集中提供针对性的政策和场地扶持,这就是创业园的作用所在,我认为,前景是光明的。创业者和工业园区的大企业,无论政策还是基础设施需求,都是不一样的,农民工创业园当然是必要的。

  “遇冷”,如何变热?

  郭晓鸣:农民工回流的方向还是故乡附近的城镇。伴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化,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建厂办厂的政策障碍已经消除,加上农村水电用工用地成本普遍偏低和故乡感情,如果有想法和机会,他们肯定愿意回家办厂创业。

  张鸣鸣:农民工创业和创业园,本质上指向的是农村工业和新型城镇化,站在这个角度去考量的话,农民工输出地有大的回旋余地,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很大的优势。在成本较高的创业园和人际关系熟络、成本低廉的农村之间,他们肯定会选择后者。至于农民工愿不愿意待在政府布局的园区里创业,那要看这个园区的选址、政策红利有多少等等。

  廖险峰:农民工返乡创业,多和产业规划相关。泸县农民工创业多依托现有生态园,发展餐饮、农业观光等相关产业,创业园就不能离开城市太远,离县城五六公里为限。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