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贫困村农民群众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
- 发布时间:2015-07-02 06:38:55 来源:甘肃日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甘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近年来,虽然在建设文化大省进程中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我省是一个农业人口众多的西部欠发达省份,家底薄、欠账多,文化基础设施陈旧落后,文化事业经费严重不足,导致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不高,仍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为此,省文化厅牵头制定出台了《甘肃省精准扶贫贫困乡村文化场所建设支持计划实施方案》,提出了文化扶贫攻坚任务。近日,省文化厅厅长孙伟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对该《方案》进行了深入解读。
本报记者 李满福
记者:在我省新农村建设中,文化建设的现状如何?
孙伟:在建设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文化建设是一项重要内容,而且发挥着其他社会要素无法取代的作用,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规范社会群体行为和心理的功能。所以,我们必须要把农村文化建设好、发展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是由于历史的、地理的、人文的环境差异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农村的文化建设仍是薄弱环节。尤其在58个贫困县(市、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中,许多贫困村没有文体活动场所,缺少文化娱乐设施,村民文化生活匮乏,这个短板必须补齐,决不能拖后腿。
记者:近几年,我省在农村文化建设进程中取得了哪些成效?
孙伟:2013年11月,根据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科学普及、体育健身等设施资源,建设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的要求,省委、省政府创新实施了全省“乡村舞台”建设工作,对14个市州的1228个乡镇、16024个行政村的文化设施建设进行了整体部署。经过一年多的努力,目前8000多个行政村建成了“乡村舞台”,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应。通过“乡村舞台”建设,不断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已成为我省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文化惠民的重大工程,对全省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一是整合各种力量建成集宣传文化、党员教育、新闻出版、体育健身、科技普及为一体的“大舞台”,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向综合发展;二是把分散的、各具特长的文化能人集结起来,健全“歌舞娱乐、曲艺弹唱、琴棋书画、民俗艺术”等民间文化组织,改变群众过去有愿望、没平台的困境,促进农民自办文化固定化、常态化;三是激发民间“草根”创作动力和活力,实现村民文化产品“自产自销”,为“草根”艺术家、文化爱好者搭建创作展示平台;四是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实现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探索形成村民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局面;五是用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服务群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记忆历史,留住乡愁,在文化娱乐中弘扬正气、集聚正能量。
记者:《方案》在解决问题上有哪些亮点?
孙伟:《方案》聚焦贫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严重不足的现状,围绕让老百姓跳舞有广场、表演有戏台、健身有场地、娱乐有器材、阅读有书籍的目标,要求到2017年底,完成58个贫困县(市、区)17个插花型贫困县(市、区)中未达标的6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达标任务和6195个贫困村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乡村舞台)建设任务,让农民群众充分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
《方案》体现了公共文化建设在乡村“标准化、均等化” 和“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动”的总体要求,针对贫困乡村文化建设的短板和一些场地、设施闲置的现状,提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四个问题:一是盘活已有乡村文化设施存量,进一步创新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载体,扎实推进“乡村舞台”建设,解决群众无文化活动场所的问题;二是整合各类资源,加大财政投入,凝聚各方力量,解决长期投入不足造成的人、财、物严重缺乏的问题;三是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打造共建共享平台,解决群众想参与文化活动却无人组织的问题;四是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科学制定建设标准,解决规范化建设问题。
在文化扶贫攻坚中,省文化厅将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全力推进此项工作,对《方案》中的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健全“作战”指挥系统,实施挂图作业,完善工作落实机制,切实把“乡村舞台”建成贫困村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传播、文体娱乐活动、民俗文化传承、法治科普、致富技能培训的“大舞台”,提高贫困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整体水平,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任务作出应有贡献。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