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1月16日 星期六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城镇化要重拾乡村文化价值

  • 发布时间:2015-01-29 03:29:57  来源:农民日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张英洪

  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相互依存、功能互补。在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重新拾取乡村文明,不仅是应然之义,也是不能回避的路径选择。

  “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如何认识并利用乡村价值不仅是当前整个社会的乡愁关怀,而且是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回避的核心问题。农村文明和城市文明不在高下之分,而是相互依存的、功能互补的关系。城市文明是农村文明孕育出来的文明,城市文明的根在乡村。所以既不能把城市文明凌驾于乡村之上,也不能把乡村文明凌驾于城市文明之上,两种文明要相互取长补短。

  随着工业化进程和人口增长,中国城镇化的进程正加速推进。然而在另一方面,城镇化也对乡村文明造成了难以挽回的改变。工业化和城市生活垃圾对乡村生态环境造成破坏;过量农药化肥使用和工业添加剂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构成威胁;迁徙流动对家庭结构和家庭伦理的影响不容忽视;几千年乡村居住方式和传统习俗在集中上楼的大背景下正消失于无形;传统熟人社会的社会格局面临肢解。

  城市化、现代化对乡村文明价值造成的破坏是因为城市文明、工业文明标签化地高于乡村文化,在城乡变革过程中缺少自下而上的基于农民主体的考虑,在实践中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主导导向,忽视了乡村文明对未来整个社会的巨大价值贡献。

  实际上,乡村文明的作用不仅体现在传统乡土中国,也必将在未来城乡格局发挥重要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乡村价值,并把乡村文明价值与城镇化进程相结合。乡村文明对社会的价值至少体现在生产、生活、生命、生态、文化和旅游等六大方面。乡村是农业生产的主要空间和载体。农业生产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不能认为住在几十层楼上,就忽视楼底基座的价值。我们可以不要手机、不要豪车,但不能没有粮食。人类从乡村走来,乡村孕育了人类的真正家园。即使进入了城市社会后,仍有很大比例的人口居住生活在乡村。乡村是大自然为人类修建的生命乐园。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不仅生产人们赖以生存的粮食,也提供人们须臾不可离的生态环境。中国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蕴涵着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追求天人合一的生态文明。重新认识并保护乡村的生态价值是新的时代课题。“竹篱茅舍风光好,高楼大厦总不如。”乡村文化中更多的是自然、情感和纯朴,更具有生命的自然感和归属感。乡村休闲观光旅游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旅游,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旅游,是一种接地气、净化心灵的旅游。

  然而,城镇化不是“亲乡村”的发展过程,不会自然而然地、恰如其分地汲取乡村文明的长处,需要转变观念,不能以城市的观念去改变农村,以城市的观念消灭、取代农村。必须树立城市文明与农村文明具有同等价值,尊重农民意愿和选择,不强行改变乡村生活形态。除了要改变观念,还需要约束权力、公权的随意性(尤其是城镇化占主导地位背景下的公权)。此外,工商资本的下乡逐利,在给农业生产带来现代生产要素的同时,也对乡村社会组织形态、乡村个人尊严和权力构成了不能忽视的影响和挑战。对资本要趋利避害,既不是彻底消灭,也不是盲目放纵,要驾驭工商资本。

  农业和乡村文明不应是传统和落后的代名词,而应是社会发展重要的一环。无论社会如何发展,也不能摆脱土生土长的文明传统,要弘扬乡土文明中优秀的一面。在城镇化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重新拾取乡村文明,不仅是应然之义,也是不能回避的路径选择。

热图一览

高清图集赏析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