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平民与军人鸿沟日深
- 发布时间:2015-07-01 08:32:34 来源:中国民航报 责任编辑:罗伯特
■高珮莙
随着14年的阿富汗战争进入尾声,1.8万名陆军退役,美国军方正努力缩小退伍军人与他们即将进入的平民世界之间的差距,但这并不容易。美国《洛杉矶时报》称,大多数平民对军人充满崇敬,但双方的世界几乎没有交集。
军事基地是美国最封闭的地方
等待丈夫归家时,阿曼达给双胞胎儿子布鲁斯和本塞上印有“我爱爸爸”字样的奶嘴,精心检查自己的妆容,然后举起军队提供的两面小小的美国国旗。她指着在伞兵群中立正的艾伦·谢德告诉3个月大、从没见过父亲的儿子们:“那是你们的爸爸,他是英雄。”
在居住着5.5万名士兵和7.4万名家属的布莱格堡军事基地紧锁的大门后,这样的场景无数次地发生,但这是个平民无法触摸的世界。这些基地越来越像堡垒。基地通常有自己的购物中心、电影院、餐厅和足球场,还有方便运送、救治伤员的机场和医院。“9·11”恐怖袭击以后,美国军事基地基本禁止平民进入。
“军事基地是我们最封闭的地方。”华盛顿智囊新美国安全中心成员、伊拉克战争退伍老兵菲利普·卡特如是说。
人们将部队出发和抵达的时间标在日历上,每次大军回来的9个月后,就有一大波婴儿出生,甚至连学校的毕业典礼都根据学生父母的时间灵活安排。伊拉克或阿富汗一架直升机坠毁或发生炸弹袭击的消息,会让整座城市陷入死寂,所有人都在电话、短信里或推特上疯狂询问:“是我们的人吗?”
但在105公里外的卡勃罗大学城,除了在机场偶尔看到断了一条腿的军人会感到短暂的感恩或尴尬之外,人们已将部队视为“另一个宇宙”。
普通人与军队的距离越来越远
2003年高中毕业时,尽管父母恳求约瓦诺·格拉夫斯不要参军,但他还是拒绝上大学,坚持踏上了美军在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作战前线。
去年6月,上士格拉夫斯从阿富汗回国,见到了身为一级准尉的母亲索尼娅·格拉夫斯-里弗斯。
“我的家人总能感受到身为美国人的自豪”。来自6代军人家庭的索尼娅告诉《洛杉矶时报》,她的高曾祖父马里恩·皮尔普斯是一战时的一等兵,父亲哈维·李参加过越南战争,舅舅亨利·琼斯曾加入空军,叔叔罗伯特·格拉夫斯和妹妹珍妮丝分别服役22年及24年。“在我们家族,参军报国的观念非常深厚。”她说。
这样的多代军人家庭正成为美国士兵的核心来源,而普通人与军队的距离则越来越远。
50年前美国卷入越南战争时,来自社会各阶层的270万人应征入伍。但如今,只有0.5%的人口参军,是自二战以来的最低比例,连续3位美国总统没有服过兵役。
调查显示,多达80%的军人来自父母或兄弟也在服役的家庭,他们常常生活在相对隔离的军事设施中。
许多分析师认为,美国军方如今正慢慢变成单独的战斗部门,越来越被公众疏远。皮尤研究中心2012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军队规模萎缩,军事人员和广大平民之间的距离似乎越来越远。只有1/4的平民家庭密切关注战争消息:50%的人认为,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并没有改变他们的生活,还有50%的人认为,不值得为此战斗。
“战争已远离美国公众。”美国锡拉丘兹大学研究退伍军人和军人家属的迈克·海涅告诉该国雅虎新闻网,“穿上军装的年轻男女不太可能是你的子女、邻居或同学。”
“许多美国人把军人视为看门狗”
“过去10年的战争已经影响到我们社会与军队之间的关系。”陆军四星上将、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丁·登普西写道。
平民对战争的理解往往来自电视剧,让他们懂得军人,可能与让他们去打仗一样困难。
军民之间的鸿沟并不全部体现为平民的敌意或怨恨。事实上,很多人在机场和餐厅对军人表示感谢,也在退伍军人的球赛或车赛中奋力欢呼,但军人未必领情。
刚得知美国人经常对军人说“感谢你的服务”时,90岁的心理学教授、二战老兵乔治·巴洛夫异常震惊。“在二战时,从来没听过这种说法,因为每个人都在为国效力”。在他看来,如今志愿入伍的方式让数十年前的牺牲精神和民族使命感荡然无存,因为公众脱离战争的普遍责任,军人的负担愈加沉重。
“那么多人给你口头上的虚假同情。他们的子女不是军人,所以这不是他们的战争,只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事”。46岁的陆军前上士菲利普·鲁伊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受过两次伤。曾在阿富汗作战的陆军前中尉道格拉斯·皮尔斯则称,平民似乎认为“只要在机场多待5秒钟(向军人致谢),就能减轻他们的负疚感”,“我和我的孩子们不需要你们假惺惺的感谢”。
“我对此心知肚明,许多美国人把军人视为看门狗,尤其是我们的精英。”西点军校教授、中校雷米·哈吉阿尔说,“他们非常感激我们的保护,但可能不愿意成为我们的邻居。当然,他们也不鼓励自己的孩子加入保护美国的‘罗特韦尔犬群’。”(原载《青年参考》)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