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源 财富源

2024年12月16日 星期一

财经 > 滚动新闻 > 正文

字号:  

高校宣传片“叫卖”我的大学

  • 发布时间:2015-06-26 08:30:38  来源:中国民航报  作者:佚名  责任编辑:罗伯特

  填报志愿进行时

  招生宣传来吆喝

  ■特约记者 程喆

  6月招生季,高校生源争夺战的硝烟便已弥漫于网络上。微信、微博上此起彼伏的高校招生宣传片分享,将这场大战推向极致。各大高校纷纷发布招生宣传片以吸引生源,其目的就是向外界展示自己最优秀、最具特色的一面,吸引着高中毕业生前来。不同于往年的“拼学姐”“亮风景”,现在的高校招生宣传片花样不少,也颇有新意。不过,形式上的创新毕竟是“表”,每所大学真正的特色与情怀是“里”,既要内强素质,又要外树形象,国内高校需要修炼的地方还有很多。

  大学欢迎你 宣传片就是“召集令”

  高考刚结束,中国多所大学密集发布招生宣传片。与高校老师直接到中学“抢人”的“强硬”做法不同,高校的招生宣传片更像是“召集令”。一部好的宣传片正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召集者”角色。

  高校宣传片最后能带来多少生源尚不得而知,但宣传效应是看得见的。据《中国青年报》报道,陕西师范大学招生宣传片《书写师大》上线后短短四五天时间,微信点击率已突破5万次,来自校友和高考学生的后台咨询更是异常火暴。在读图时代、视频时代,宣传片无疑为高校招生发挥了巨大作用。

  无独有偶。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大学专门为本科生招生拍了一部宣传片,上线仅半个月,视频网站的播放就已经超过10万次。在西北师大招办主任雷鸣看来,“宣传片的性价比是非常高的。同样是做宣传工作的,往年我们印宣传册,印3000本,也要花三五万元,受众也就是3000人~5000人。而花同样的钱,去年我们的宣传片,点击量就达到32万次”。

  当然,制作视频的费用也不低。《中国青年报》刊文称,很多国内高校选择与视频制作实力雄厚的凤凰台和中央电视台合作,并在这两个优势平台进行发布。据知情人透露,“往往制作播放费用不菲,有的甚至高达百万元之巨”。

  今年都卖啥 四平八稳是主流

  前些年,很多高校的宣传片略显沉闷死板,校领导致辞、知名校友、荣誉奖项、科研项目、校园风光的展示成为常规模式。今年,这一模式已经有所突破,但是宏大叙事、全景式展示学校发展历程的传统仍然存在。

  比如北京电影学院的宣传片《电影梦》,为了契合标题,采用了专题片和纪录片并行的方式,以“电影是拍出来的”为口号,“电影是拍出来的”暗示“演员”“编剧”“后期”“摄影”,后又穿插了张艺谋、陈凯歌、徐静蕾等知名演艺界人士对北电看法的采访,以此显示出北京电影学院在艺术领域的地位。宣传片没有惊人猎奇之处,只能算是四平八稳。

  再如第二炮兵工程大学,宣传片气势有余,展现了学生上体能课、习武、学习兵器理论知识的场面,虽然被称为“炫酷”,类似于国防宣传片,正气和大气有余,但创新和幽默不足。

  风格开始多样化

  近些年,一些高校开始在宣传片上寻求突破,力求展现高校的创新和特色,在风格上也呈现出多样化,有微电影、MV音乐视频等形式。

  北大和清华的宣传片则成为了这轮热潮的引领者。关注中国高校宣传片的人都会不约而同地提起过北大的《星空日记》,它以微电影的形式将爱情与励志相结合,用北大学生何晓冬圆梦的经历,表现了一个助人圆梦的北大。整部电影让人体会最深的是那位睿智的教授说的“我们都是被笑过后才站在这里的”。

  清华2015年的宣传片《wow清华!》虽然没有提到“梦想”两个字,不过设想了一个“如果让你再次选择”的题目,通过另一个“平行宇宙”来探讨上大学时怀揣的梦想,表现“清华给你无限可能”。而宣传片的亮点还在于,主创是清华大学2012级的本科生,有材料学院的,还有法学院的,或许它在用另一个角度诠释“清华的空间足够大,能够给大家各方面成才发展提供最好的空间和舞台”。

  “女神”牌与话家常

  从2013年开始,高校开始频繁使用“美女”“学姐”这样的宣传标语:中国人民大学将其主页背景换成人大校门前长发飞扬的女生照片。照片一出,人民大学网站访问量骤增,一度导致网站瘫痪;“奶茶妹妹”章泽天出现在清华大学迎新宣传手册上,也成为网民注目的焦点。

  尽管高校的“校花牌”曾遭到批评,被指出过度依赖这些内容吸引眼球无疑冲淡了更重要的内容,如校园文化、教学质量、学术科研能力等,但在高校宣传片中,“女神”“校花”依然被当成一张有效的好牌。

  比如,深圳大学的宣传片《梦,开始的地方》,以青春、爱情、创业、梦想为核心,讲述了一群“90后”大学生的生活百态。然而在网络上,关于这部宣传片的最多的报道则是“传说中的深圳大学‘女神’参演”,反倒有了些喧宾夺主之感。

  一些大学正摒弃过去宏大叙事的严肃说教面孔,开始走“小清新”的路线。宣传片不再注重拍摄大量风景的空镜头,而是零零碎碎地拉家常。比如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发布了一版官方宣传片《九月,青春里见》,从“如果二外是一个人,她应该是什么星座”入手,让学生为学校寻找合适的星座,一边自嘲学校为“定福庄女子学院”,一边介绍了学校充满阳刚气息的橄榄球队。这很符合宣传片的受众——高中毕业生的口味。

  宣传短板 “外包”不出感情

  相信各大高校对“复旦大学抄袭门事件”仍心有余悸。在复旦大学迎来110周年校庆之际,复旦发布了名为《To My Light》的宣传片,该宣传片上线当天就遭到了许多网友的质疑,因为复旦大学的宣传片《To My Light》和日本东京大学2014年的宣传片《Explorer》非常相似,两片的创意、镜头、文案甚至画面等多处细节均高度相似,二者唯一的差别就在于女主角的身份。

  《To My Light》的制片人、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滕育栋在5月27日宣传片上线当晚回应说:“我们是根据校友事迹写的本子,选题不同。我们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具体拍摄制作是由第三方公司完成的。”

  这或许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因为没有专业的传媒制作团队,只能外包给外面的公司,外包公司或许在技术和拍摄手法上有很多优势,但往往和学校的关系并没有那么紧密。该制作人称,宣传片在筹划阶段就已经有人指出和东京大学的很像,但主创方认为复旦有其原创内容,所以并没有改变拍摄计划。“因为赶时间想尽快做出来,在送审时,没有向学校有关部门全面汇报拍摄的过程和背景情况”。加上公司以营利为目的,自然喜欢照搬固有模式降低成本,这也是抄袭现象出现的原因。

  很多高校宣传片看上去平淡乏味,就是因为制作方对学校没有感情,会讲自己学校故事的人才是对学校最有感情的人,他们或是在校学生,或是多年在校任职的老师,或是对学校感情深厚的校友,让自己人讲自己的故事,才能讲出真故事。

  《

  下转6版

热图一览

  • 股票名称 最新价 涨跌幅